国资委的“卖乖”和“委屈”


    

王攀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强调,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国资委19日召集16户以房地产为主业和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开会,李荣融作了上述表示。(3月23日中新网)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对房价的抑制作用有限:一、在2009年住宅用地拿地单位中,被国资委禁止的央企仅有一家上榜,而这家公司在去年所有国企拿地中仅占到0.5%。换句话讲,很多并非国资委管理的部属企业、地方国企并不在约束范围之内。二、李荣融仅仅表示78家央企在15个工作日之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但至于这些企业什么时候退出房地产市场仍旧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不清楚。

在舆论声讨央企“地王”的情况下,国资委顺势而为,号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但在顺应民意的同时,也多有委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说,“地王”现象的直接受益者是地方政府,土地竞拍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这笔收入的使用方向。

邵宁的话有三层含义:一是政府是高房价的最大赢家,二是土地竞拍抬高了地价,三是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前两者是共识——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和招拍挂制度客观上抬高了房价,这是体制性原因。对此,有识之士提出改革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的局面,让土地供应充分竞争;改革招拍挂制度,采取“暗标”,或者出价低又能保证房屋质量者得到土地。体制性问题毕竟一时难以改变。事实上,邵宁也提到了保守的解决之道,即土地出让金使用方向。

邵宁指出,土地财政收入的相当部分,应转向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可以说,这是目前不触动土地供应体制性症结的前提下解决高房价的关键。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保障性住房严重不足,以至于让不具有购买能力的人涌向商品房市场,供小于求,进而抬高房价。如果保障性住房足量供应,那么就必然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进而降低房价。可问题是,地方政府不仅不积极主动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而且,即便是“取之于房”的土地出让金,也往往不能大部分用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上。

老实讲,央企不是目前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号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国资委也不会损失太多,所以面对民意,国资委顺势而为。在退出之时,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的话,实际上是在提醒国民,高房价的真正原因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保障性住房的缺位。在国资委号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之后,民众对高房价的不满又该施向何处?土地的供应垄断、公开竞价、土地出让金“取之于房不能用之于房”的现实要推到何时才能解决?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3/0207199178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