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俊”看 中国摩托车改装文化


五羊—本田要举行“我的喜俊 我做主”喜俊125外观改装大赛,刚听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我不禁为中国的摩托车“发烧友”们由衷高兴。虽说这次改装赛事源自喜俊一款车型,但毕竟为推广摩托车改装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给了国内的改装“发烧友”一个小小的振奋。
摩托车改装是产业文化最精髓的东西,很多内涵和外延的技术和概念都可以在摩托车身上实现。在摩托车工业发达地区,人们对摩托车改装的热爱甚至超越了对新车的关注,改装潮流甚至成为引领世界摩托车工业技术改良的“风向标”。以日本为例,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从摩托车开始的改装潮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征,逐渐扩展到汽车领域,因此也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摩托车生产企业搞改装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开辟一个新的具有创新性的市场,扩大产品利润线;二是可以通过摩托改装提升自身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为产品的宣传及营销创造亮点;三是通过摩托车生产企业专业的改装及改装件的供应,可推动摩托车运动文化的发展,提升摩托车生产企业的品牌价值。
这样的商业价值正在为中国越来越的企业所重视。这两年笔者参加了很多企业的车型推广会,这些企业每推广一个车型,都表现一个规律性特征:无论车型和技术,都言必及是对80、90后的关照,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技术先进和概念超前,绝对是未来市场的潜力股。但现实呢,由于受技术和品牌定位的限制,很多企业的新产品还停留在原来的老三样上,那些真正的个性消费人根本不买账。
目前,中国摩托车的使用群体可以用四种特征进行概括,一种是不限摩城市中以摩托车为代步工具的普通工人和年轻白领,他们使用摩托车作为日常的代步工具,但是对产品的品牌和外观有很高的要求;其次就是纯粹的车迷发烧友,这个消费群注重产品的性能表现和品牌的纯正;再者就是以摩托车为生产工具,以载人、运货来盈利的城市低收入者,这个消费群体单纯注重产品的性能。最后,也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者,他们将摩托车作为代步和生产工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摩托车认知程度的提升,这部分人在价格和性能的基础上,正越来越注重对品牌的消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摩托车行业30年产品结构的导向,第四种消费群体正在从一个增量市场向保量市场转变,而且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个现象已经引起所有摩托车企业的关注,因为这个消费结构的转变,无论是企业技研水平和产品利润的提升,都是很多有“想法”和实力的企业所愿意看到的。
“目前的改装车主要对对摩托车的外形、结构、颜色进行改装。与汽车改装车一样,摩托改装车也是摩托车文化的一种延伸。如果这个行业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对摩托车行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某企业高层说。
随着中国摩托车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更专业的、以摩托车生产厂商强大支持为基础的摩托车改装市场会很快出现。中国的摩托车生产企业绝不会放弃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而五羊—本田“我的喜俊 我做主”喜俊125外观改装大赛就是启动这一市场的信号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