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全裸乡政府”仍是传说
关尔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在网上“晒账本”引发网友热议,但记者在白庙乡实地采访时却意外发现,大多数当地群众对此并不知情。这与该事件在网络上被热炒形成有趣的对比。(3月17日新华网)
一方面是网络空间中的“晒账本”被鼓吹得热火朝天,一方面是现实空间中的“晒账本”遭遇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照无疑让白庙乡陷于尴尬境地,更会让一度慷慨激昂的时评家倍感难为情。可以说,关于白庙乡“晒账本”的后续跟踪报道,既让公众进一步了解了政务公开的真实现状,也再度验证了部分时评文章的脆弱与“短命”,尤其应引起时评家们的深刻反思: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通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出上纲上线的结论,这都是极不可靠也易于削弱时评公信力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对白庙乡“晒账本”的热议反映了公众对政务公开的热切期待,以至于朦胧之中把白庙乡视为一个堪为完美的案例,甚至赐予其“全裸第一乡政府”的美誉。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美丽的错觉。其实,即便今天没有曝出“当地群众并不知情”的后续报道,我们冷静地、简单地分析一下,就能看出白庙乡“晒账本”的局限性。当然,如果说白庙乡此举有什么进步意义的话,我以为其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主动公开”上,能够主动把“购买信纸”的“1块五毛钱”都晒出来了。笔者绝不否认公开这“1块五毛钱”的好处,但我所期待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焦点并不在这“1块五毛钱”。作为公众的一份子,我不希望因为这“1块五毛钱”而遮挡住我们更为宽广的视线。因为,我们都想知道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比如重大财政预算问题、大笔物资采购的问题、重点项目资金使用问题,等等。
我们的确对“全裸”的政务公开充满期待,但在实现“全裸”尚存不少客观难题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强调和关注的是重点部位、关键部位的“裸露”。如同说,我们脸上汗毛的裸露绝不能代表我们身体的裸露一样。
再说到白庙乡“只在网上公开而不在当地公示”的问题,这其实隐隐约约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政务公开、财务公开过程中的一种条件反射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也就是一种有意或无意“选择性公开”。向哪个范围公开,公开什么,作为公开主体的政府主动地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包括白庙乡在内,选择性公开亦能获得公众的好评。
但从根本上说,白庙乡的“选择性公开”只是政务公开的一部分,甚至只是政务公开的一个简单开始。其实,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仅对政府应该主动公开的范围作出了约定,而且赋予了公民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力。遗憾的是,我们对于这样一部关涉公民权力的法律宣传不够、落实不够,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做“选择性公开”、“选择性裸露”的游戏。
白庙乡政府“全裸”只是一个笑谈,当我们事后恍然大悟的时候,我们更加期待着政务公开的“无选择”,以及政府的真正“全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