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答钱学森之问(5)----让孩子树立崇高目标


    我答钱学森之问(5)

           ----让孩子树立崇高目标

                蔡笑晚/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

       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孙中山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

       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况

    做一名科学家曾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人儿时最崇高的理想。而现在,长大想做科学家的学生只有寥寥无几,百名调查对象中只有三名学生长大想当科学家据报道,年两会期间,科院专家王庭大表示,他曾对北京市的1000多名中小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就“长大最喜欢从事的职业”进行排名,科学家排倒数第三,科学家的形象在广大青少年中不再崇高究其原因,有人认为:现在社会职业的多元化,从政、经商、当明星、做CEO……都是极具诱惑力的,所以选择当科学家的人作为理想的就很少了。学生不想当科学家、不愿意当科学家,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青少年的理想,就要让学生享受科学的快乐,让科学家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有人提出,要适当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让科学家成为最受敬仰的人,这样才能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科学家的作用和价值。我非常支持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但我认为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并不会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科学家的作用和价值,不可能用物质手段使科学家成为最受敬仰的人,因为科学家所得到的物质奖励在商业社会里实在是微不足道,丘成桐获得沃尔夫奖只得奖金5万美元,还不如一个会炒房的普通妇女炒一套房子所赚的钱,不如大款们一天赚的钱多.所以,不可能用物质手段使一个没有立志,没有崇高目标的人把科学家作为理想来追求.就算有一时的热情也不可能毕生坚持去奋斗.真正使人走上科学之路的是他童年的梦,是他心中立下的志,但童年的梦和心中的志,是必须从小由父母引导出来的,也就是必须让孩子从小立志,编织童年的梦.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人生理想。所谓“从小立志”,实际上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以及崇高的价值观。所谓“志”就是一个人胸襟、气度、魄力和价值观的总和,是度量一个人伟大或平庸的尺码,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阳明先生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者,皆由于志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我们所谓的“从小立志”就是从小引导孩子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上和现代的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慢慢地形成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童年、少年时期是“志”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父母如果能抓好立“志”这一根本环节,就能使孩子有大的人生规模和高的品流归属。这个时期孩子虽然还没有具体的人生理想,但开始有了明确的品流归属。在心中编织起来的童年“梦”中,已开始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高档或是低档、伟大或是平庸。这可是根深蒂固的自我定位,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更改它。

    一个没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规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业成就,顶多是个二三流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才智不错的人物沦为平庸,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满足,不再有进取之心,难以再上台阶。

    而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则对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因此,千万不能错过童年、少年阶段的立志。它比其他所有教育和培养都更重要,也更不可弥补。一个人错过了其他东西或许可以补救,一旦错过了立志的最佳时期,则永远无可救药。

    可叹的是,现在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立志教育,理想教育和崇高价值观教育是多么的软弱无力,一边是家庭的顺其自然,一边是学校的繁重课业,还有专家盲目鼓吹的快乐童年,孩子就这样在稀里糊涂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 童年、少年阶段的立志岁月,长大后成为一个没有志向,没有崇高价值观,没有理想的人,于是就成不了杰出人才.

    志教育,理想教育和崇高价值观教育软弱无力是中国教育的又一大问题。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第5个答案.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第5个重大原因。

     

    我一生亲自带领一个苦难中出生的穷孩子,引导他从小立志,编织生命之梦,使他从一个摆地摊的农村村小学生,一步步勇敢地走向世界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博士典礼台,又凭着意志和毅力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宾州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并登上世界科学宝座的高峰,荣获2008年度统计学的“诺贝尔奖”——考普斯总统奖,荣任美国统计年刊主编。使我深深地领悟:从小立志,让孩子编织美好的生命之梦,让孩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孩子一生的成才和事业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称得上父母的人都必须肩负起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责任,一个民族的文明是一代代传承的,我还依稀记得少时侯唱的一首少先队队歌,其中有几句歌词一直铭记在心,而且也成了我毕生的信仰之一: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新时代的先锋,团结起来要,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困难,不怕担子重."

所以,不仅父母必须肩负起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责任,作为孩子也有继承我们的父兄的责任.

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更没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方向,立志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核心,而且也应该是学校里素质教育的基本核心,让孩子做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