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得热气腾腾,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竟是一篇“社科学者看两会”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前些日子看各地两会报道,个别提案的内容,如‘公民是否被允许结婚,应考察其道德水准,不合格者不应批准’,这样的提案可以用‘荒唐’二字形容。”[1]
初一看,让笔者吓了一跳,以这样的标准,笔者大概是不能被允许结婚的,以官府和劳动法“名门学者”的眼光看来,笔者因为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道德好像也是有问题的。我们都看过《芙蓉镇》的电影,知道在那个最荒唐的年代,反革命分子也是可以结婚的,“臭味”还是可以“相投”的。我以为又是敲门走进了一群更厉害的红卫兵。仔细看来,有两点让笔者放心:一是说“个别提案”至少还未流行开来;二是报道者也斥之荒唐,说明主流评价标准还没有接受,离立法恐怕就更远。
两会主流关心的是什么呢?这一报道的排列是:第一是抑制房价,第二是医疗保险,第三是环保,第四是学术腐败,第五是大学生就业,第六是农民工就业。笔者的研究范围往小里说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六个题目中至少有三个题目是这一研究范围;往大里说是社会法,除了第四题,几乎所有的题目都与之有关。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笔者以“强势主体”“弱势主体”为基本范畴,建立起社会法学这样一套研究“公平”的理论体系,并写了中国的第一本社会法的理论著作《社会法原论》。那时无人问津,何等冷清,现在竟如此热闹了,人人都在说“公平”。总体说来,这也是件好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笔者也确实认为现在应当重点关注公平问题。
然而,社会是复杂的、立体的,也应当是多元的。原来的那些高谈阔论“效率”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于是笔者特别关注了一下唯一不是社会法议题的第四题:学术腐败。人家是这样报道的:“学者建议应该保持学者的独立品性,不充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真正做学术,真正耐得住寂寞能坐冷板凳,才能让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下去。”[2]以一般的科学概念而言,大学生、农民工何尝不是一个利益集团,在中国有些文字是有特定含义的,“利益集团”和当年的“走资派”是差不多的意思。笔者只说了“不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就已经被有些人定性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了,并被多家公开的媒体通报全国。如果有人在这样的会议上提“效率”问题,不被扣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一定会被说成是不识时务,弄不好还会和“学术腐败”扯起来。于是讲“效率”的学者除了改行讲公平外,大概都去做“真正耐得住寂寞能坐冷板凳”的学者了。于是到处挤满了高谈阔论“公平”的人。中国现在真的不需要有人来提效率的问题吗?唯此我们才能有“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吗?
回到开头那个荒唐的提案,突发奇想,会不会有人提:不达到一定的经济标准,不允许结婚。尽管也是一个荒唐的提案,合理性至少稍强些吧?自己很快给出答案了:不会,因为这不合时宜。但为什么只有那荒唐,没有此荒唐呢?以下这一真实的判例及评论,可为注脚:
标题:一起“人性化”判决背后的法理冲突,河南“抢钱救妻案”引关注[3]
主要内容:2009年11月3日上午8点多,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位会计在履行日常职责时, 2万元公款在办公地点被一个叫郎计红的人抢走。据报道33岁的郎计红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之所以要抢钱是由于妻子患了重病,在穷尽了各种方法之后,出此下策。辩护律师在法庭上着重强调了这一条。河南省辉县法庭对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后发现:“他的行为已经齐备了抢夺罪的构成要件,应当定性为抢夺罪。郎计红抢夺2万元,已经达到了数额巨大的标准,应当适用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量刑档次。”然而,最后的判罚是:有期徒刑3年,缓期5年执行,并处罚款2000元,还将合议庭成员捐款800元交到犯罪家属手中。
审判长的解释是:“法律是公正的,但并不是无情的,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在不违背法律底线的情况下作出这一判决,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宽严相济’原则。郎计红是家中的顶梁柱,生病的妻子、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都需要他,判处他缓刑,使他既受到了刑罚,又能负起做丈夫的责任。”社会反响:对于法律的有情操作,河南省社科院研究所副研究员欧阳军认为:“此案判处是人性化的,做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值得肯定。”
连刑法都能人性化的有情操作,还有什么不应当考虑道德因素,我们分明感到了一股道德东风徐徐刮来,所到之处,人人都成了道德学家,如同当年法院要考虑投资环境、地方经济发展的全民经商一样,今天至少要提倡道德环境。十年前笔者以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最清静之处,今天竟然挤满了义愤填膺的人。笔者再谈公平,自己都感觉在凑热闹,然而,笔者却在这个清静之处付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不凑热闹又能干什么呢?当然还有两个选择:一是利益代言人,成为学术腐败的典型;二是去做冷板凳,为社会科学繁荣做贡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哈姆莱特式的问题,只要你不做心灵的王子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1] 吴婷、孙龙:“社科学者看两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4日第4版,“2010两会特刊”。
[2] 吴婷、孙龙:“社科学者看两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4日第4版,“2010两会特刊”。
[3]吴军、景永利:“一起“人性化”判决背后的法理冲突,河南“抢钱救妻案”引关注”转引自《报刊文摘》2010年2月12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