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


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

 

傅勇/文

 

 

 

周三周四出炉的2月份宏观数据表明,经济复苏稳步向前,与此同时,通胀已由压力变成现实问题。出口因春节因素环比有所下降,但同比大幅增加,超过市场预期,预计出口将维持温和平稳回暖态势;2月出口继续大幅增加,显示出国内需求的大幅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高位,消费保持较强增长态势。

CPI上涨2.7%,和PPI上涨5.4%,让很多人看到了政策紧缩的现实压力。实际上,从1年期存款利率看,已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此前,有观点认为,一旦负利率出现,就有必要加息。

现在来看,负利率还不是加息的充分条件,1季度加息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政策当局首先会依赖信贷控制等手段来控制流动性格局,并管理通胀预期。通胀还将继续上攻,并有可能在二季度达到5%上下,届时将会有更多要求升息的理由。年中之后,通胀率有望缓慢回落,但如果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货币环境全面紧缩将会来临。

然而,局部退出已经开始,2月份货币金融方面的数据体现了这一点。尽管M2、M1以及新增信贷均处在历史较高水平,但这些数据尤其是M2和M1增速已经见顶回落,按照信贷投放的季节特点,新增贷款规模有可能在4月份有所反弹,但总体上也呈现萎缩态势。

如何从总体上评价这些最新信息?笔者看来,还是偏悲观的。因而,经济复苏基本落在预期之内,而通胀上升的速度则超出了大多数预期。此前,人们对2月份CPI的预期在2.2-2.5%之间。近年中国的通胀肯定不会失控,年中可能会冲上5%,但再高的通胀率不大可能出现。

从信贷增速和货币供应增速上看,中国较低的通胀率水平似乎不可持续,尤其是同印度等国家相比,印度的流动性环境紧于中国,但却支撑起了10%以上的通胀率。这一点应该归功于中国强大的工农业基础,中国的农产品产出远比受季风笼罩的印度次大陆稳定,同时中国制造业的供给能力,也远非印度所能比拟。

最近,不光是国内人士,国际投资界人士也掀起了一轮看空中国的潮流。一个主要理由是认为中国存在大面积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在某段时间可能是上涨过快,但由于中国有着经济和货币两个层面的较快增长,高企的房价还是会找到支撑。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指标是租金回报率。国际比较下来,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低得可怜。不过,中国的持有成本也相对较低。如果考虑到国外房屋的持有成本的话,很多地方也只能勉强维持正的租金回报率。也可以说,假设我们开征了物业税,即使房价不变,租金回报率将会明显上升,因为,房子的持有成本至少要在房东和租客之间分摊。这是否意味着泡沫减少了呢?

此外,现在市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大型金融转向了主权债务方面,对大规模刺激计划之后的中国政府债务的担忧也明显增加。欧洲小猪Piigs(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英文首字母)四国均有大规模公共债务,财政赤字也远远超过3%,美国情况稍好,但日本的公共债务/GDP超过了200%。 公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公共债务水平相当低,尤其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但人们担忧的是隐性负债,比如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它们的钱主要来自银行,但由各级政府担保,通常是以土地出让收入或财政收入作担保。政府融资平台到底借了多少钱,没人能说清楚,通常的估计在4-6万亿之间,当然也有更高的。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中国2009年的GDP超过33万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的政府债务/国内 生产总值比率在2010年将达到22%。加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公共债务/GDP也仅在50%左右。

当然,与成熟国家相比,中国公共债务有政府预算不规范、不透明的特点,地方政府是否还债所受到的约束也没有那么强;此外,中国政府债务去年的增加速度也要快得多。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公共部门还是健康的。

在很多国际比较中,中国表现得像个异类,但也有很多理由支持中国奇迹的可持续性。这或许也是中国特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