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孩邓易知的第一次“触网”,是在8岁那年。
邓易知是上海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学生。二年级时,他所在的班级在网上开通了一个“网络小社区”。在那里,邓易知可以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们相互交流,也可以更新自己的博客。“班上同学的受奖励情况、生日提醒信息,以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信息都会上传其中”。
现在,邓易知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班级社区,核对一下今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他在课堂上往往来不及完整记录。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今天的中国孩子开始越来越早地与网络结缘。2009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3.84亿,其中10岁以下的低龄网民比例由2008年的0.4%增长为1.1%。
在一些大中城市,这样的趋势尤为明显。2009年8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座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2.5%的孩子在10岁以前就已经接触互联网,有18%的孩子在5岁前“触网”。
“前所未有的一代”
相较其父辈,甚至“80后”的兄辈,今天,伴随鼠标和键盘长大的“90后”和“00后”对互联网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
邓易知现在四年级,每天上网的时间大约半小时。除了逛逛班级社区外,他还会通过QQ和在外地工作的爸爸聊聊天,或者利用网络获取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去年暑假时,老师布置写一篇关于日全食的观后感作文。他在网络上检索了一些关于日全食的信息,“那篇作文写得特别成功”。
网络让孩子们获得了迥异于父辈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交往方式。他们迅速学会了利用键盘交朋友、玩游戏甚至写作业。在号称“最大中文问答平台”的“百度知道”中,一个名为“暧没没”的ID发帖称“求五年级寒假作业答案,给分的”。另一个ID“hanxu”则提问道:“为紧急安置100名地震灾民,需要同时搭建可容纳6人和4人的两种帐篷,搭建方案共有几种?”
当然,邓易知也承认,网上最吸引他的还是那些有意思的小游戏。“每次上网玩游戏都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其次是“网络游戏”,“学习”位居第三,而在高年级儿童中,“聊天交友”显著增多。
今天的城市孩子,每天有多长时间是在网上度过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柯惠新通过调查给出的答案是:大约40分钟。这只是周一到周五的数字,周末和节假日,6—8岁的孩子平均花费80.13分钟,9—12岁的孩子平均花费99.35分钟用于各式各样的网络体验。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孩子们手机上网的时间。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认为:“网络的背后,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精神、物质的、心理交融的系统,对于孩子的吸引力是任何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
“前所未有的环境,造就了前所未有的一代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在评价“网一代”时这样说道。
从“企鹅”到“鼹鼠”
2005年10月,一名叫做莱尼·梅里菲尔德的加拿大人与他的两个伙伴创立了一个名叫“企鹅俱乐部”的社交网站。与其他社交网站不同的是,它以6—14岁的孩童为主要用户对象。“企鹅俱乐部”利用卡通企鹅作为形象,在这个冰雪覆盖的虚拟世界,玩家可以闲逛、聊天、玩迷你游戏,以及与其他玩家互动参加活动。游戏中,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用稚嫩的语言互相问好,购买一些可爱的道具装扮自己,大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结了伴一起去南极。
“企鹅俱乐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不到半年,它就登上了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游戏网站Miniclip的展示台。到2007年夏天,企鹅俱乐部已经拥有超过1200万的活跃用户,流量超过“第二人生”与“魔兽世界”两大虚拟社区之和,继而被迪斯尼公司以3.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
仅仅几个月后,一个名叫“摩尔庄园”的中国版儿童社区网站悄然上线,它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鼹鼠。在短短一年时间内,鼹鼠轻而易举复制了“企鹅”在大洋彼岸的成功。至2009年底,“摩尔庄园”宣称的注册用户已经高达5000万,并先于火爆的“开心网”、“人人网”成为首个达到收支平衡的社区网站。
“班上大多同学都有账号”。北京9岁的史家小学学生李小然说,“连我们老师也上”。
市场显然盯上了儿童这个巨大而富潜力的群体。“奥比岛”、“宠物总动员”、“皮卡堂”、“奇山宠物园”、“盒子世界”……一年多来,儿童社区网站层出不穷。
“儿童社区游戏采用符合儿童天性的形式,将蕴藏在孩子心目当中的美好社会,美好事物展现了出来”,郝向宏分析认为,这正是儿童社区火爆的原因。
“盒子世界”的创始人之一李炼认为,创立一个儿童网站与创立一个普通网站两者相去甚远。最大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是网站信息的干净度,第二是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我们相信创造力就是孩子的超能力,我们应该去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网瘾之忧
2009年7月27日,CCTV早间新闻节目《朝闻天下》点名批评“摩尔庄园”向孩子收费,而且游戏容易上瘾。
节目播出后的事情令人始料未及:当天,百度贴吧中的“朝闻天下”吧竟被大量发泄不满的言辞占据,以至“爆吧”——部分青少年玩家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摩尔庄园的支持。
2月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的《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6—12岁城市低幼龄儿童中,网瘾比例为8.8%。而在13—17岁年龄段,这一数字为14.3%。
一些研究者对此数字表示疑虑。“我个人认为这个数字有点高”,孙云晓说:“到各地中小学调研,你会发现实际网瘾青少年没有这么多。”作为报告的主持人之一,柯惠新也承认“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网瘾标准”。
对于“网瘾”概念的认知亦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疾病,但更多专家倾向于认为,所谓“网瘾”只是“网络依赖”,属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一种。卫生部不久前出台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即否认了“网瘾”这一概念。“网瘾只是少年儿童现实成长遇挫时寻求网络庇护的一种表现”。陕西某青少年网瘾治疗中心负责人王阳虎表示。
但无论如何,对儿童网络滥用和网络伤害的担忧,始终被媒体及公众所关注。2009年,“电击治疗网瘾”、“网瘾青少年被殴致死”、“每周40小时网瘾标准”等事件引起热议。
“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种‘网瘾恐慌’”,孙云晓说,“特别是在很多父母对网络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在我们的调查中,70%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在网络方面比父母懂得多”。
2009年中,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向1200名小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家长们同意率最高的一句话是“孩子网络成瘾的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同意率最低的却是“网络对孩子的影响弊大于利”。
“这是一种正确而现实的共识”,孙云晓说。“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时候使用网络是非常需要的。”在孙云晓看来,今天,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孩子,视野更开阔,体验更丰富,开放意识更加深厚,个性也更加鲜明。
在柯惠新看来,网瘾的背后涉及家庭、青少年教育、媒介素养、科研机构、网络游戏、戒网瘾的机构、政府管理等一系列因素,“我们这次重点研究了家庭管教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结果发现管教特别溺爱的和管教特别严格的,两类家庭网瘾比例偏高”。
“要改变的不是互联网,而是教育本身。”孙云晓这样总结道,“我建议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改为媒介素养课,作为必修。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特别需要有一种媒介素养的教育”。
“对青少年来说,应当学会做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公民,在匿名的互动条件下,依然保持人格的独立和人格的纯净。”郝向宏补充说。
手机看孙云晓柯惠新郝向宏
谈低龄网民与儿童网瘾问题
使用方法:(限移动用户)
方法一:发送短信“A”至“10658028”,免费下载并安装条码识别软件后(不收GPRS流量费),打开软件,对准二维码拍摄或输入“719881”访问视频。
方法二:直接发送短信“719881”至“10658028”,按提示操作。
2009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3.84亿,其中10岁以下的低龄网民比例由2008年的0.4%增加到1.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上海、武汉进行的调查显示,高达92.5%的孩子在10岁以前就已接触互联网 |
新媒体高端论坛:“网一代”来临? |
记者 王舒怀 赵梓斌 |
2010年02月09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