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届兵乓球世锦赛男子单打决赛现场,一身朋克装扮的中国老将王励勤正在与德国选手波尔对垒。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王励勤吃了波尔一个发球后,怒不可遏,把球拍狠狠砸向地面,并将旁边的一把椅子砸了。短暂的波澜过后,比赛照常进行。最终,王励勤击败波尔,成为冠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王励勤语出惊人:“我觉得中国队在乒乓球上已经无敌了,如果有国外选手能拿冠军,也一定是因为我们按照体育总局的指示让球了。”有记者问王励勤比赛中为什么情绪失控,王励勤轻蔑地看了一眼记者,随后高高地竖起中指。
上面描述的场景当然不是事实,而是笔者臆想的一幅画面。但,也的确有一丝可能变成事实。之所以有此判断,是因为中国男乒主教练刘国梁不久前提出了“乒乓球国手需要个性”的观点。刘国梁说:“随着时代的改变,只有金牌无法满足球迷,你必须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我们中国球员在这方面并不是很擅长。” 正因如此,此前曾因怒摔椅子而被视作“坏小孩”的陈玘,在个人声誉上完成大逆转,不仅揭掉了此前的负面标签,还被无敌但死板的中国乒乓球队当做榜样。刘国梁指出,“陈玘在场上或许有一些野性,但是他给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会帮助每个球员建立自己鲜明的个性,树立在球迷脑海中的形象。”
要求男乒国手个性十足,类似于来一次球员个人品牌的重塑工程。刘国梁的目标,是想藉此来挽救乒乓球日渐式微的市场影响力。根据媒体报道,去年带领男乒亚锦赛成功卫冕冠军的刘国梁,在回国时发现机场媒体寥寥,这令他十分震惊。刘国梁将乒乓球国际赛事无人关注的原因,归结为球员个性的匮乏。
作为身在体制内的教练,刘国梁提出要打造乒球国手的个性,不仅彰显了胸怀,这一行为本身也体现了特立独行的个性。放眼国内,大多数教练最怕的不是运动员没个性,而是太有个性。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当年炮轰教练的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还是让观众闭嘴的网球运动员李娜,都在发展上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抑制。以男乒现在的个性球员典范陈玘为例,当年不仅受到罚款、留队察看等常规处罚,还向全国球迷正式道歉,并向国际乒联、亚乒联上交书面检查。更为独特的是,陈玘还必须到贫困地区进行劳动改造,旗号是“治病救人”。
世易时移。但刘国梁的“新政”会获得成功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运动员的个性和其魅力有多大关联?诚然,马拉多纳这样具备高度争议性的运动员,个性十足,魅力亦十足。但回过头看,卡卡这样的超级巨星,那可是标准的好青年呐。紧接着的另一个问题是,运动员的个性或明星魅力,对于一项运动的提振或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诚然,个性张扬、霸气十足的林丹,可以让羽毛球运动更加深入人心。但反面案例同样也有,比如个性沉闷甚至堪称木讷的丁俊晖,却开辟了中国台球的一个新时代。
事实让我们明白:球员个性与球员魅力以及赛事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联。更关键的是,群体性地打造个性本身也存有悖论。个性球员之所以是个性球员,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是异类。如果所有球员都是个性球员,个性便隐遁了。
从可行性上看,刘国梁的希望估计也会落空。首先,其观点已经得到“仓促而脱离目标”的业内评价,部分领导还提出委婉的批评。在举国体制下,体育部门主政领导的“严肃、紧张”思维已经形成惯性,“活泼”还可以适当,但“个性”却是禁忌。虽然他们对“运动员的个性”有可能会表达叶公好龙式的好感,但其真正的立场却异常鲜明。另一方面,对于运动员而言,也不敢太彰显个性。谁都明白戴着镣铐跳舞的高难度,而诸多前车之鉴更会令他们谨小慎微。
毋庸置疑,个性的成长,与机体和基因是密切相关的。反射到国家乒乓球队,组织文化、团队氛围以及决策人意志,是影响球员个性打造的关键原因。至少从目前来看,乒球国手个性的张扬还缺乏基础,“有限度的个性”倒有可能。但从目前的这批男乒队员看,也较渺茫,他们在个人性格上已经锻造成型。我的评价就是张艺谋在《三枪拍案惊奇》片尾曲的那声呐喊: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