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该是基因歧视的急先锋


王攀

广东省佛山市三名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因体检查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被取消录用资格,三名考生认为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体检项目超出了国家规定范围,因此对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起诉讼。这一案件2日在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法律界人士称为“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2月3日《法制日报》)

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检测基因会越来越方便。而就业中的基因歧视也将由陌生到熟悉,成为今后的一个社会现象。所以,“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特别引人瞩目;而更引人瞩目的是,这起基因歧视案的主角,是原本最应该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的政府。

如果法院最终判定佛山市政府胜诉,那么在身高歧视、乙肝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生命歧视等就业歧视之外,又将出现基因歧视。“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将会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让基因歧视迅速成为侵犯身体隐私权、危害就业公平的一个新现象。

基因又称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衰亡过程的全部信息。人生下来就携带各种基因,如果为没有发病症状的携带者设置就业门槛,那么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没有携带致病的基因。换句话说,我们都可能是基因歧视的受害者。

在所有就业歧视中,政府歧视是影响最坏的一种歧视。政府歧视往往是企业歧视、社会歧视的源头。比如乙肝歧视。乙肝被称为“中国第一病”,中国大陆目前有约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和1.2亿无症状携带者。但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教育、就业、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受到歧视。因乙肝歧视而自杀的人几乎涵盖各个年龄。而乙肝歧视的源头,就是政府。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对乙肝认识不足,国家《传染病防治法》等多部法律对乙肝做了限制性规定,助长了社会歧视。到了90年代末,几乎所有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在招聘、招生、参军等实施严格体检,乙肝被认为是第一针对对象。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被逼在社会一角,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

等到了21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乙肝歧视源于无知。但这时候,消除乙肝歧视,已经是非常之难。尽管国家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但乙肝歧视仍旧是乙肝患者的心病。

如果说乙肝歧视,是因为政府对乙肝认知不足,那么,现在基因歧视,则是政府明显要当急先锋。且不说基因检测涉及身体隐私权问题,也不说基因歧视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就是需要对一些基因携带者限制就业,也不应该由政府挑大梁。因为政府歧视,对社会、企业有放大作用。当政府歧视某类人群时,不仅会迅速扩大,也为遏制这种歧视带来极大困难。

政府不仅不应该进行基因歧视,还要提供法律保护,避免基因歧视。比如,世界各国对于身体隐私权都有明确规定,对于基因检测更有严格限制,美国就于2008年通过了一项反基因歧视法案。但很遗憾,在中国,还没有见企业、社会有什么基因歧视,政府却当起了急先锋。

对于佛山市这一“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社会应该给予强烈关注。正如律师所言,“该案是一场权利的角力,无论谁胜谁败,其意义已超出官司本身。”到底该不该进行基因歧视,如何看待基因歧视现象,“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有着标杆意义。有乙肝歧视的坏榜样在先,希望政府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毕竟,这背后是一大批公民的切身利益。

http://news.sina.com.cn/o/2010-02-03/065417037724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