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风声四起的大时代背景


      “用工荒”风声四起的大时代背景

       春节后的“用工荒”已经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笔者所服务的浙江慈溪企业亦普遍提升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仍面临着一线工人的较大缺口。而这不仅仅是个个案,“用工荒”已经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而要解读“用工荒”的原因,则需要将其放置到整个社会大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

       首先,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起色,尤其在2009年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提振,中西部人才输出大省如河南、四川、贵州、安徽等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当地工人工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步缩小了与沿海发达省份的距离,加之受“离家不离乡”、“就近就业”的鼓励,故而很大一部分民工不愿意再“背井离乡”。

      第二,民工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层次反应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工人的结构变化,此结构是指绝大多数“用工荒”体现了企业所需求的具有职业技能的工人的短缺,熟练工人的短缺。另一方面的变化,则是当代的民工的主流群体则是80后和90后,这些群体与60后、70后相比,远没有其父辈那样具有高度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再在沿海地区“没日没夜”甚至“月休一天”般的奉献青春、远离亲情而没有太多保障的枯燥工作,他们已经拥有了偏向“享受生活”的基因,更希望享受到家的氛围和温馨。而此种变化的一个前提是,其父辈级民工的长期奔波和辛苦劳作,已经为其打下了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盖了房子,有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甚至电脑,他们不需要还像父辈们那么辛苦。

      第三,国家历年来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注和经济扶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此从国家每年的针对“三农”的“一号文件”可窥一斑。农业税的取消,种田财政补贴加大,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障等,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改变了“种田无用”的观念,吸引了一部分农民重新审视自身的家园和经济未来,并选择留下来。

       第四,这几年,中国经济也在发生着产业转移,比如国家年前提出的第一个产业经济带“皖江城市带产业经济转移承接示范区”,即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应势之举。随着大规模产业经济向内陆省份、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已经分流了较大部分的农民工的出城、跨省迁徙劳作。

        第五,这几天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在积极鼓励自主创业,而前期在沿海地区打工有了较好收益的农民工因为有了较好的经济积累和经营管理积累,纷纷在自己的家乡办厂、开公司等,也进一步分流了一部分农民工的迁徙。

      以上就“民工荒”的一些原因做了一些解读,可以这样理解,民工荒将不再是短期的用工现象,它将长期伴随在中国经济发展周围。而沿海发达经济省份的企业要解决民工荒问题,则至少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增加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其次保障必要的员工福利和工作安全保障,第三,营造较为宽松的工作氛围,保障必要的休息时间,第四,未雨绸缪,顺应产业转移的时代潮流,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部、西部进行转移。

相关链接:

《广州开年缺工15万 搬运工月薪3000元没人做》:http://finance.qq.com/a/20100228/000379.htm

《苏州IT代工商大幅加薪 用工荒有所缓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4/16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