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抱怨自己的男人时,总会感叹:当初嫁给他是图什么来着呀,怎么都得自己操心?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女人是天性爱唠叨的感性动物,祥林嫂一样的一旦话匣子打开就再也收不拢。有天一个朋友对我说,男人是什么,不过是一件传宗接代的生活日用品而已。当时一听就捧腹大笑,够形象和直白的。大凡有这样感觉的基本都是生活相当自立,凡事都能自己解决,不轻易依附男人的带点“女强人”意味的女性。
说到男人就不由得想到婚姻。世上只有男女两种性别(阴阳人例外),而且人类的繁衍都离不开男女的“倾心”合作,婚姻就是这样的纽带,使男女关系得以合理化。所以婚姻某种程度上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流程,传承了创造后代的职责。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素,很多婚姻都是被迫以一种形式或者是模式而存在,而不是因为情感的需要和承诺,只是一种盲目机械的“从众心理”所驱使。许多人都在该到结婚年龄的时候自己根本没有组建家庭的欲望,但因迫于父母家庭的压力而不得不向世俗妥协,匆匆结了一次自己没甚感觉的婚姻。因为对婚姻没做好心理准备,婚后诸多问题的冒现使得生活工作家庭混乱,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和情趣。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是婚姻解体的大幅攀升,离婚是多方面的,感情基石的不坚固,婚外情感的诱惑力,双方悬殊的各种生活背景等等,都是导致婚姻破裂的基因。
婚姻是世俗的产物。婚姻很多时候讲究门当户对,价值对等,参杂了各种利益的驱动。古时就有为了国家利益而联姻的所谓“通婚”,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双方若真能两情相悦那固然是件幸事,但这样的婚姻很多时候只是牺牲品。现代社会虽然提倡婚姻自由,但每个人在选择对象时无形中为自己设置了很多款款,比如学历收入职业等等基本生活的前提条件。即使对方非常爱你,也会因为某些附加的“硬件”不过关,使得你有可能把目光转向另一个他(她),这在女性当中非常普遍。女性似乎特在意男方的经济状况,很多时候女人会把嫁个好老公作为可以炫耀的资本,夫贵妻荣,完全物质化了的婚姻。反之,有成就的男人同样喜欢找个年轻漂亮知性又不失感性的女子为妻,各种场合都能拿出手。婚姻的双方因了彼此的利益需求,情感开始呈现商品化。
我们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并不太如意,有种自己所买的永远都不如挂在橱窗里的遗憾心理,甚至会疑惑自己当初怎么会看走眼。我很难解释这种心理反差,而且在婚姻中也有如此的存在。男人中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如果别人的老婆一开始就是自己的呢,还会觉得她好吗?或者是当别人的老婆真成了你的时,还能觉察她的那些好吗?人是喜新厌旧的,对物品如此,对情感亦如此。婚姻又如何能承载人在审美和视觉上的不断变化更新呢?曾经有个女作家写了本畅销书就是要女人如何在男人面前始终能够保持新鲜的形象,如果按她所说的女人都不要工作了,每天变着花样让男人围着你转,为了所谓的保鲜把自己当百变女郎来折腾,即使女人不累男人也要崩溃了,会觉得自己老婆是花痴或者是疯了。因此婚姻要保持激情是不太现实的,即使有再好的经营能力,也难保婚姻不出现乏味和平淡。
爱情不一定以婚姻的方式存在和延续,但婚姻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人。此话听来总是有些自相矛盾。在自由婚姻里,找个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这是毋庸置疑的普遍心理。至于爱情不一定以婚姻的方式存在,指的是在某些无法逆转的环境条件下,你邂逅了想象中的他(她),也就是在错误的时间段遇见了对的人选,如同命运的作弄或者是上天感觉了你的孤独后给你的弥补,反正就是你要找的人突然出现了。在无法更改的现实面前,这句话就是彼此无奈之下的最好措辞和安慰。如果是真爱,那应该是纯粹的个人情感,没有利益和目的,无所求不图回报,是双方默默的情感付出。急对方所急,忧对方所忧,投入得忘了自我。是激情燃烧的炙热,非意志能控制的感情煎熬,痛并快乐着的幸福体念。这样的爱情也许高尚,但亦受道德的牵制,是一株给不了阳光的植物,注定无法生机勃勃。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爱情的持久性同样值得质疑。
在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上可以窥视情感的端倪。在我个人看来,前者带有更多的浪漫唯美,是内在激情的复苏。后者的逊色在于基本情况下人都会因日久而生情的。一见钟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体会的,是一种缘分。我喜欢一见钟情带来的视觉冲击,从而在内心上激起巨大的波涛,因此我给它定位是适合恋爱。日久生情显然更适合婚姻了,因为婚姻要的就是责任亲情道义等等。事实上很多婚姻是在彼此长期的磨合中适应了对方,或者是能够忍耐对方的种种不足。也有些甚至是对婚姻麻木了,或者是无视情感是否存在,只是为了孩子等一些客观的事实而存续而已,是名存实亡的婚姻。爱情至上者认为,爱情的消失就是婚姻的灭亡。而很多家庭也许是一开始就没有爱情,或者是在婚姻期间爱情慢慢演变成亲情。中国的家庭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看重亲情,不像西方注重的是双方的爱情还有多少,以此判断婚姻是否有存续的必要。所以如果按爱情来评判婚姻质量,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不太理想。同居一室,同睡一床,却貌合神离,这是普遍婚姻的现状。
纯粹讨论性与爱情,其实是柏拉图的,家庭生活远比这复杂------生活是一团线,生活是一团麻,所以说,成熟是一种哲学、一种思想意义上的成熟,要成熟了,才知道从一团线一团麻里抽象出什么是感情爱情与人生的真谛。经营一个家真不容易,男人靠女人打磨。修理男人不是错,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改变他,但可以打磨光滑一些,相处起来更易和谐。没有哪个家庭不付出心血就能和美。男人服哄,不能来硬的伤感情,贤惠的女人就知道来软的慢慢浸。女人恩威并举,能在家里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女人才是家庭的凝聚力所在,是男人与孩子们的心灵归宿,没有女人的家,绝对是不完整的。有哲人说每个女人都是一所大学,这句话是比较正确的。
在父辈那代,农村里一般男丁都外出务工,只在农忙或者过年时节回来。因此夫妻间很少在一起,虽然也间或听见些男女苟且之事,但并不太多,故离婚两字在当时是比较新鲜甚或是陌生的字眼。人们都忙于生计劳作根本无暇顾及,而且对精神需求甚少。温饱思淫欲是有一定根据的,当物质得到保障的同时,人们突然意识到内在有种欲望的躁动,也许是一种精神意识的苏醒。随着视野的开阔,思想也逐渐跟随转换,从原先的动物性质提升到人的境界,随之不满现状的意识也逐渐抬头,对一些自认错误的婚姻进行了更正,于是离婚也如雨后春笋般从城市蔓延至农村。以前农村妇女能忍受男人不在身边的孤独,现在的男女一旦长期分居婚姻势必亮红灯,即使不解体情感也已出现转移。并非是以前的女人具备什么中华美德,实在是她们的生活年代所局限,也就是对当时的社会来说,诱惑力不够显著。要是放到现在的年代,她们难保能安于现状。适者生存,每代人都如此。
离婚容易但再婚就有些踌躇了。经历过失败婚姻的男女对再婚都是非常慎重的,而且考虑对象的条款比第一次婚姻尤甚,更偏重现实生活,因此人选也非常有局限性,无意中孩子成了累赘包袱。半途夫妻婚后生活如果没有孩子做连结(就是再婚后共同再生育一个孩子),总是相互防备,尤其在经济上无法利益一致,很煞风景。很多人就是因为过多考虑各种因素使得再婚一直搁浅。也有闪婚一族的,把婚姻当任务来完成,很难保证以后是否还得分手。钱钟书的围城效应还真灵验,人们就这样进进出出城里城外地忙碌一生。
人为何要找个伴呢?是孤独?生理需求?还是渴求家庭的温暖?其实好多人都会回答后者。说具体点应该,年轻时是情感和生理的双重需求,年老才是伴的真正需要,这也就是老伴的由来吧?年轻和年老的两种孤独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年轻时候的孤独感是暂时闪现的周期性情绪低落反应,而年老的孤独是实质的无法言说,孩子都已各自成家,经常会忙于工作忽略了老人的身心感受,使之成为空巢老人。如果身边没有老伴就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倍感孤寂。
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人类也如此。简单可以分为男女的人类世界里,爱情婚姻家庭是本理不清的帐,有时紊乱得毫无头绪。对于爱情婚姻家庭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体念和感受,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五花八门,很难用对错来简单衡量和判断的。真爱如酒,年代越久香气越醇。婚姻如鞋,适合与否,自个脚清楚。家庭是港湾,无论在外漂泊多久,请不要忘记那份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