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不是神,可信不可迷信!
-----开封龙亭和巩义皇陵考察思考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QQ175613195 电话 13766307454)
春节前我撰写《开封风水考》,发到网上后,开封不少网友关注到这篇文章,说开封虽说有风水缺陷,但是开封能成为北宋皇帝的青睐,肯定有其可取之处。网友们希望我继续撰写有关开封风水殊胜的一面。的确,这也是我想写的文章,毕竟开封是中原大地上除了洛阳之外的又一皇都。说开封的地理位置缺陷,导致其饱受黄河洪水之灾,并不意味着开封一无可取。其独特的交通便利条件,加上物资丰富,奠定了其作为一个皇都的地位。开封值得考察的风水景点有不少,在此仅作简单介绍。
龙亭风水可圈可点
到了开封不可不去龙亭,它是开封皇城文化的标志。龙亭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1200多年辉煌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曾是唐朝宣武军节度使衙署的所在地,后梁时改建为皇宫,名建昌宫。后晋、后汉、后周定都开封时仍以此地为宫室,改名为大宁宫。回溯历史,至高无上的皇权是许多朝代中实力派人物的目标,这也就造成了朝代的更迭。
中国历史上的北宋王朝就是由后周的大将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的。北宋时在此建大内皇宫,使之进入了历史极盛时期。金朝末年,这里再度成为皇宫禁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棣在此建周王府,使其保持了不衰之势。后因黄水泛滥,渐成废墟的煤山上建了一座"万寿宫",内设皇帝牌位,文武官员定期到此朝贺遥拜,后改称"龙亭"。
如今,开封龙亭占地86.6公顷,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登上72级台阶之上的龙亭大殿,古城街巷尽收眼底。我随游人登上龙亭高处,环顾四周,视野开阔,中轴线上的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照壁、朝房等清代万寿宫格局的皇宫建筑群,依序排列,充分展示了北方皇家园林的雄伟,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使龙亭闻名遐迩。
为何把皇城取名为龙亭呢?
从龙亭我联想到中华民族对龙的祟尚。龙是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所崇奉的一种神异动物,它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它是华夏先民想象和抽象的产物。既能在空中腾飞,又能在水中遨游,还能在陆地上爬行。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即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中,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等人物,都是龙的部分或全部化身。这种善良的愿望,以后曾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他们自称为“真龙天子”,把自己的身躯称作“龙体”,把自己的衣服称作“龙袍”,把自己的睡床称作“龙床”等等,企图以此来维护和延续自己的统治。北宋皇帝把自己的皇城取名龙亭,可见其用心之深矣! 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就有大大小小几百个皇帝。他们都是龙种,居龙宫,穿龙袍,坐龙椅。龙饰成了皇帝的专用,凡人民谁涉及龙,谁便是死罪。非皇帝之家,大约只有孔家有龙饰,然而当皇帝作亲戚到孔家走一走之际,那个龙饰还要被遮挡住,以防龙颜不悦。
这样看来,北宋皇城取名龙亭也是顺理成章。从风水层面来说,开封城的地脉无不与龙相连相关,故开封雅称“龙城”。我漫步龙亭各个方位,从不同角度看它,发现其的确是按风水原理布局。
龙亭风水分析
古者建邦设都,必审其形势,龙亭一带的地形条件,正符合古代人的天人合一的心理需要,坐北朝南的地势更为“避凶就吉”的建筑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古代帝王以龙种自居,当然也要居栖福地,龙亭一带是其首选之地。故战国魏六帝,五代梁、晋、汉、周十帝,北宋九帝,金三帝,元韩宋一帝(农民政权)及明初一帝共九朝三十个帝王在此理政。清重建龙亭时,对其地势有一番精辟的诠释:“中州为天下之腹心,而祥邑(开封别称)为全省闾奥,平旷四达,以水为龙,自亥方入首,六龙聚会,必高阜为主宰,以洁岭振纲,左铁塔而右鼓楼,龙亭适居中而近丘,应元武之位,控制左右,领袖八方,亭高三丈六尺,右阶七十二级,上应天象,盘石在西,铁鼎在东,石桥南跨,以通呼吸之气,铁牛北镇,以司水土之权,昔人创造,井井有法。”龙亭为六龙聚会之处,六龙指《周易》乾卦的六爻。“时乘六龙以御天。”加之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护佑上下,可见是一处古人最为理想的吉祥福地。
龙首在北,他的龙须有多长呢?左龙须东自北书店街,往南至南书店街,过鼓楼而东,由鹁鸽市迤南,东至生产街,南抵宋门大街,又自鼓楼往东至吴胜角,向南抵宋门大街。右龙须西自武庙往南,至钟楼(已拆)一折向西,复南拆至半截街南;一由钟楼口往南,过馆驿街西口,折向西,过开封府署,向西南抵城墙;一由馆驿街西口,由延庆观西南,抵雷家桥(已毁)南。这几条龙须覆盖了半个开封府,开封这条龙有多么巨大就可想而知了。
龙亭风水再好,也保不住北宋的灭亡
内外交困的政治形势让北宋当政者手足无措。12世纪最初的25年,是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以蔡京为宰相,同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勔、李彦、高俅等人结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度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北宋皇陵风水也难保江山不倒
说完龙亭再看北宋皇陵,可知皇帝生前死后大揽风水资源为已所用。其用心之贪婪,并不得到好回报。我在寒风中行走在巩义黄土地上,平整的田野秃露着身子,寒冬中无一丝绿色。我想常人真的难以想象皇陵路上散落的众多石雕在诉说着什么。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旧巩县)西南部,东距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市)约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阳市)约55公里,是宋代两京往来必经之地。巩义地处河南省中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浅山丘陵区。南部嵩山绵延,北部邙山横贯,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
北宋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洛水河岸的黄土岗地上,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 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
北宋皇陵的诸帝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4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苍松翠柏,肃穆幽静。
宋陵的建制大体继承唐制,虽然没有唐陵气势恢弘、巍巍壮观,但也是震撼人心的旷世杰作。今天的宋陵已成为北宋王朝惟一可追寻的纪念地,它在寒风中寂寞地诉说北宋往日的耻辱的历史。
北宋亡国后,金兵进驻宋陵,为掠夺也为报复,他们对宋皇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一时间狼烟四起,掘墓开棺,惨绝人寰。陵区内瞬间尸骨遍地,烟火弥漫,一片狼藉。偏居临安的南宋皇室听到祖坟被劫掠的消息,悲痛万分,宋高宗赵构饬令河南镇抚使翟兴父子及岳飞等大将军带兵赶往巩县迎战金军。金军被驱赶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寝。但是宋军一撤,金兵又来,并进行更大的报复。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他亲眼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狐鸣狼叫甚是凄凉。他沉痛地写道:“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他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硕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来。南宋高宗听说后愤懑至极,不觉凄然泪下,但是又无可奈何。
当我了解到皇陵这段悲痛的历史,突然想到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史的演绎就是这样无情而必然,我们后人面对北宋留下壮观的龙亭也好,皇陵也罢,除了欣赏古人建筑工艺水平的精湛外,更多的是要对风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以及局限性做全方位的理性思考。风水不是万能妙药,救不了已病入肓荒的腐败政权。风水不是神,可信不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