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前不久撰文,谈到他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的一次对话——“在一个论坛上,我曾利用担任主持人之便,向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请教: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你看哪个更有希望一点?东平想了一下说,恐怕还是教育。我问为什么?东平说,因为教育跟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更密切,关心教育的人也更多。”
易中天先生说,“ 我想也是。更何况,中国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总体上要超过中国球员。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忍受着清贫甚至歧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传播知识,教书育人。”
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两位先生的对话,只是直观的感受,不是系统的论证,从对话中可概括为三个简单理由:教育与大家的关系更密切、关心教育的人更多、教师的敬业精神更强。粗一想,有那么一点道理。可再想想,却发现,这三个理由,其实,也可得到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的希望更小的结果:与每个人关系密切,关心教育的人多,改革所牵涉的利益必然更广,因此难度更大;教师忍受着清贫甚至歧视,这表明教师的经济地位,远不如与足球运动员,而忍一时的清贫是可以的,要让教师一辈子奉献,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很难,甚至从职场角度看,以教师不能享有职业应该拥有的报酬却忍受清贫作为职业操守的评价指标,是有些不道德的,或者说是违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常识的。
中国青年报最近一篇报道,或可说明这一点,文章说,在东部沿海城市的大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承担很大的教学工作量,为领导做课题、撰写论文、出书,一个月的工资却只有2000元左右,除去房租、生活费,所剩无几,有的青年教师只有继续啃老。在一些高校中,教师优势综合指标排序的规律为:老年男教师、中年男教师、老年女教师、中年女教师、青年女教师、青年男教师。对此,收入低、压力大、活在领导和教授影子之下的年轻教师们牢骚满腹,不少80后高校青年教师处在辞职的边缘。
如果以老一辈教师忍受清贫、不公待遇来评价80后的教师,无疑会对他们很失望。报道中,就有已经人到中年的教授们却对80后青年的牢骚颇不以为然:“我们年轻时候一样一路为领导做嫁衣裳,给他们写书做‘学术影子’,都习惯了。现在的‘80后’教师,整天想着怎么快点出名,还没学会坐冷板凳。”
已经“从媳妇熬成婆”的老教授,可以不以为然,对“坐冷板凳”也有创造性运用,但是,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市场竞争规律之下,离开高校,去工资更高的其它地方工作,是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在大学中生存都成问题,谈何发展和尊严——大学却不能不认真对待。其道理十分简单,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不断依靠引进中老年的“德高望重”者来办学,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中老年教授身上,青年教师没有尊严、不被重视,总有一天,整个高等教育,会出现严重的青年断层,这是比青黄不接更令人忧虑的事,大学将日暮西山。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犯的其实是同一个毛病:在急火攻心的“锦标主义”思想下,不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邓小平曾谈到“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对于今天的足球发展来说,也是至理明言。可是,我国足球事业发展,有多少人关注从娃娃抓起呢?很多人都盯着国足在每一次国际比赛中的表现,盘算着进入世界杯决赛圈,一场国际比赛胜利,就冲昏头脑,而输了一场比赛,就骂声漫天。就是青少年足球比赛,也是锦标高于一切,为获得比赛的优异成绩,不惜改小年龄,不惜打假球。如果这种发展足球的思路不改,我国足球很难看到希望。
教育也是如此。我国教育的“锦标主义”思想,一点不输于足球。温总理去年曾撰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在今天的大学中,基本上是“办学大计,政绩为本”,校领导追求的,是在自己的任期期间,办学的成果(包括论文、成果、专利、经费)能否突飞猛进,为此,大多把办学资源集中投向能制造论文、成果、专利的领域,那些已有学术江湖地位的中老年教授,成为各高校争相引进的对象,造就了一大批到处兼职、到处“奉献”成果的“双栖”、“多栖”教授(这实际是学术不端),青年教师却难以获得这些大牌教授零头的资源,生活在大学“生物链”的最底层。在中小学里,则是“办学大计,升学率为本”,教师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最近一期南方周某报道,最近三年间,包括阜宁中学在内的江苏省阜宁县多所中小学均传出个别老师发生精神疾病的消息,其直接导火索往往是各种名目的末位淘汰、诫勉谈话。
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是“锦标主义”的难兄难弟。如果继续坚持锦标主义,两个兄弟都难言有多大希望;哪一个率先抛弃锦标主义思想,而回到体育和教育的本质上来,哪一个就更将更有希望。从现在的情形看,足球和教育,都有强烈的锦标主义情结,没有翻然悔悟的迹象,所以,还难说谁更有希望。
足球“从娃娃抓起”与教育“以教师为本”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