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不惯鲁国君臣笑纳齐国的美人计,并得罪了三桓,孔子被灰头土脸地赶出去,不得不告别祖国去周游列国,50多岁的人还被迫离开故土鲁国,走上了飘零的道路。
子路有亲戚在卫国,所以在他的建议下,孔子一行就去了卫国,刚到卫国,孔子心情就变得舒畅了起来,因为他看到卫国的人口很多。而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硬指标,是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因为没有人口就不会产粮,就不会有实力组建虎狼之师。所以这其实是国力雄厚的表现。
孔子心情舒畅了之后,弟子问“国家人口众多了之后怎么办呢”,孔子说“让其变得富有(富之)”;然后弟子又问“让他们变得富有之后呢”,孔子说“教育他们(教之)”。
按照这个思路来讲,孔子的治国理念很清晰,就是“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是讲究“两个基本点”的,而且是希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
这原本是很朴素的社会发展观,但可惜的是,孔子追求的依然是乌托邦式的社会。
孔子不知道本人所提出的“人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两方面追求之间的反向关系”,因而注定说一些不着人爱听的话。
因为首先是富有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富有呢?这个概念原本很模糊,而且每个国家的情况,城乡之间,各个不同地方之间的具体情况都不同,所以任何平均主义与大锅饭都不会拉动国家的整体富强的。
其次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后全民陆续效仿之,当大家都追随,并去让自己更富有,就会加重社会的动荡,犯罪的比例就会提高,人人自危,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与安全感,貌似完善的法律制度,其实谁都保护不了。——就像当今的中国。
第三是欲壑难平。贪婪是人的本性,特别是“由俭入奢易”,但“由奢入俭难”,而且对物质的贪婪追求一旦在被倡导的基础下形成了习惯,再都难以再“教之”的。官贪民贱就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孔子与卫灵公的交往可谓不欢而散,虽然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也不弱,但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迫于齐国的压力,只能成为齐国的军事联盟,被齐国当枪使。虽然卫灵公慷慨地给他“六万”的俸禄承诺,但毕竟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除了被再次扫地出门之外,孔子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了。
据史书记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意思是: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从常理上讲,卫灵公请教孔子的只是军事战争上的事,而孔子只懂得“祭祀之事”,这显然不是卫灵公所需要的人,所以孔子就成为在卫国无用之人。
同时据说孔子还与卫灵公的妻子,那个问题女人南子有些说不清楚的事情。孔子与卫灵公之间的关系,就从座上客不仅成为政见不同,甚至变成了情敌。
说到南子——那个南子本身就是宋国的贵族,而且在嫁给卫灵公之前就跟公子朝发生过风流韵事,仰慕孔子的才华而做些附庸风雅的事情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管是由于跟南子之间的绯闻,还是跟卫灵公的“政见不同”, 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必要去做无聊的引申与揣测。总之孔子认为卫灵公“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远不是自己事业上的同志,而且不可救药,迅速地与卫灵公分道扬镳。
虽然话不投机半句多,但孔子很敬重卫灵公,毕竟卫灵公还是有几个得力的助手的。(“他用仲叔国主管外交,祝鮀主管祭龙王孙天主管军队。既然如此,怎么会败亡呢?”)
战国后期各大国争霸,卫国日渐式微,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但问题是人口众多本身,在给自己带来尊崇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压力。毕竟那意味着大家都要吃饭、穿衣、都要消耗基本的生活物质,而且给社会管理带来隐忧。这个吃饭穿衣就业的问题,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国君所面对的困难比任何一个臣子所面对的都要多得多。比如现在北京就出现了大量的白天在office里的白领,下班之后在街边违章摆摊卖东西,并如过街老鼠一般被城管人员追着跑的现象。
孔子是“以礼服人”的,自然不会去以军事征战为重点,但这只有在“地球村”一统天下的时候才可以做到。从这种角度而言,孔子生不逢时是真的,所以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到处在碰壁,真的如“丧家犬”了。
其实任何一个思想者都会是生不逢时。
所以,当世的思想者,一定要引以为戒,即使坚持自己的原则,都不要与顶头上司有尖锐的冲突。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