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为什么不学学罗斯福?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开始后,胡佛总统并不是没有采取“救市”政策,而且胡佛总统的很多措施,确实与后来罗斯福的扩大投资很“相似”。

  危机一开始,胡佛一样让美联储大幅降低利率,发行20亿美元国债,进行大量政府投资,其中著名的胡佛大坝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投资1.8亿美元。胡佛也调整劳资关系,把实业界和劳工领袖召到白宫,试图说服他们维持工资,继续生产。这些措施,不仅罗斯福用了,今天中国政府似乎也在用。但是,胡佛的扩张财政的政策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因为他签署穆特-霍利法案,对进口产品征收50%关税,结果造成欧洲各国反制政策出台,使美国吃亏最大。最终美国大萧条日益加重,胡佛成为失败政策的代名词。后来,美国人把旧报纸称为“胡佛毯”(很多无家可归者用旧报纸御寒),把建在市郊的饥民棚屋称为“胡佛村”,他们还把裤子口袋转出来抖一抖以示里面空空如也,嘲弄说在挥动“胡佛旗”。

  胡佛救市政策不能说不坚决,但是为什么效果这么差呢?因为胡佛政策不对路。

  首先,上世纪20年代是美国制造业发展最快时期,已经雄踞世界第一。虽然英国一直是世界进出口第一大国,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出口增长100%,德国增长41%,英国只增长8%。到1928年,美国出口54亿美元,超过了英国(英国进出口总额为90亿美元)。但是,英国有广大的殖民地和庞大的英联邦体系。也就是说,美国必须依赖自由贸易来实现出口,而英国则可以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持出口。结果,胡佛选择贸易保护主义的飞镖变成了飞去来器,打击了自己。到1932年美国出口下降70%,高出世界平均下降60%水平。

  胡佛扩张型财政政策主要集中在大坝、公路等机械施工效率高,用人力少的项目上。这些投资对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已经增加就业的效果不明显。这使胡佛扩展性财政政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很多当时的经济学专家都指出,高达25%的失业率和60%居民收入占总收入不足24%是美国整个工业开工率只有80%的主要原因(最 严重时期美国汽车业开工率只有5%,钢铁只有15%)。美国这个时期并不需要增加生产能力,需要的是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是消费率最高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让现有工厂产品能卖出去。

  还有一点,到20年代末期,世界没有出现新的工业产业增长点,纺织在19世纪中叶已经结束,重化工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汽车和电器(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在20年代已经形成产业。这些新产品的价格根本不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所能支付得起的。因此,缺少的不是新技术和新产业,缺少的是消费群。

  罗斯福看起来无非也是通过政府投资来刺激消费,但他并没有把资金投入到劳动生产率高的项目上,而是投入到植树(修深林公园,美国这个时期修建了740 多万英亩,合4500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12000个运动场,修建防火带,搞水土保持等可有可无,但绝对用人多的项目上。基本属于以工代赈,变相发钱。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总计投入180亿美元,相当于100个胡佛大坝的资金用于以工代赈项目。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同时罗斯福主持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 又称《工资工时法》 ) 。美国个人所得税此前不是累进税制度,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这样,罗斯福建立了一套政府“把富人的钱拿过来分给穷人”的制度化政策,从长期解决了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1929年前西方平均每8.5年发生一次经济危机,而大萧条后西方再次发生经济危机是1957年,间隔了28年。

  由此看来,救市政策是否对路是非常重要的。学罗斯福新政如果只学皮毛,最后究竟学的是胡佛还是罗斯福就很难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