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现在我们继续研究中庸。现在,就请各位看中庸的经文,上回讲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今天接着下面接着说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现在就先看这两句话,中庸一开始就说,「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字非常重要。那么性字接着就讲,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讲到后来,就是刚才念的那一段,就是叫我们学中庸的人,从哪里开始学呢?就要学一个中和。这个中和,就拿我们一般人会,发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来讲。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没有发出,没有发起来的时候,我们心中是个中,就是中庸的中。如果,这个喜怒哀乐发起来以后,这个不算中了,这就是情绪了。在没有发生这个情绪,我们心中是理性在那里,就是天命之谓性,心里不动纯粹是个理性。一发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那就是情在起作用了。情来起作用的时候,这个时候,理性就被压伏下去,就不能够起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学中庸的人,就应该知道,情是情感要不得的。当这个喜怒哀乐发动之后,我们就要把它节制下来。就是这个经文里面讲,「发而皆中节」。能够节制下来,就让它不要继续发展了,这就得了一个和。这个要明了,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所谓达道,你学中庸,要把这个中道学好,就必须从和这方面来用功夫。和要做得很好,就能通达中庸之道。
接下来就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这个致字,根据郑康成的注解。他说:「致,行之至也」,所谓这个致字,「行」就是来实行,实行这一椿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讲用功夫,来修养中和之道。我们在用功夫修养,中和之道的时候,你实行这个功夫的时候,行到最好的一种程度,叫「行之至也」。「至」是行到了家了,最好的时候了,这叫至。我们拿普通最好懂的意思来讲,那就是说我们「致中和」,就是尽力的、尽我们的力量,来学这个中和叫「致中和」。果然,我们能够尽上我们所有的力量,来学这个中和的话。比如说怎么学中和呢?就拿这个和字来讲,和是通达中的,和做好了就能够,得到这个中的──中庸之道,能够得到中了。那么开始叫和,和怎么个用法子呢?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我们对任何人,没有任何利害冲突,我们也没有跟任何人发生一个争执的事情。
可是就有些人,他无缘无故的来找你麻烦,无缘无故地来毁谤你。你做事情,你想把这个事情办好,做一椿善事他来破坏你。那么这样的遇到这种的情况,一般人来讲,他不能说是不发怒,发怒了,喜怒哀乐这个怒。可是,发出这个怒气来的时候,要知道你是在学中庸之道,在致中和,在用功的时候,用功什么时候呢并不是说,我们在研究中庸的时候,是在用功夫,不研究中庸的时候,在平常我们就不用这个功夫,那不是这么说的。我们在研究中庸,这个学术的时候,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在一般日常生活之中,跟人家来往这个时候,遇到任何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学习中和的一个机会。那么平常遇到人,对你没有理由的来毁谤你,来陷害你,破坏你所要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要发出怒气出来了,有愤怒了,可是你马上知道,我是要学致中和的人啊!因此,你就把你愤怒的这种心理,要发出来的时候,赶快把它节制下来,也就是把它阻止,不让它继续往外发,这就是和了,就得其和了。
这种和我们说来容易,正式在实行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一般人讲,尤其是学儒的来讲,读儒书的人,普通就是说,你这个人有没有修养,所谓修养是什么呢?就是指的致中和的时候。那就是说,你遇见任何人对于你,没有道理地来害你的时候,你都能够忍下来,能够忍得住,能够忍下来,不要跟对方有所理论,那么这就是致中和了,就是那个「发而皆中节」了。有这种修养,有这种忍耐的功夫,不是那么容易的。这要开始勉强的来学习,勉强这个,你这一次遇见人家对于你,毁谤你不太严重,你能忍过去了,再过一个时候遇见另外一个人,他也许比原来的,那个人毁谤你、破坏你的更厉害,那你所遇的,这个应该要发愤怒的这个心理,更难以克制了。但是呢由于你前面已经,有一种忍耐的功夫已经培养了,所以到后来,遇到更不好的这种,更没有道理的,这种境界来的时候,你也有能力,因为你以前已经,培养这个忍耐的能力了。你这个时候也有能力,把这种境界能够克服过去。这様一步一步地培养你这种修养,也就是忍耐的功夫,培养到后来,不论你遇到任何一种无理的,这些来陷害你的那些人,你都能不感觉有什么勉强,自自然然地就能够忍受下来,这个叫做「行之至也」。行到非常自然了,这就是致中和讲这个和。「和」用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那就是「中」,就是可以能够慢慢地达到,这个境界了。当然这个「中」的境界,也不是一种,它也有浅的,也有深的。那么你「和」做到那种程度,到了这个浅的「中」的程度,就可以见到那种境界。
「致中和,天地位焉」。怎么叫「天地位焉」呢?「天地」就是中和,怎么叫天地就是中和呢?研究中国的学术就知道。天有阴阳之气的,这个阴阳之气从哪儿出来的呢?就是《周易》讲的太极,太极就是指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的这个性。性是一个静态的,《周易》所讲的那个,太极也是静态的。到了太极要发生作用的时候,就起现象。起了相以后,再由相来起作用的。那么太极起什么相呢?它要起作用的时候,就有阴阳两种气氛。一种是阴气,一种是阳气。阳气是代表光明的,阴气是代表阴暗的,这两种气。这两种气啊!它是在虚空之中,循环不断地在那里流行,这是天的阴阳之气。这个阴阳之气,在虚空之中,流行得很正常,而没有一下子流动得很快,一下子流得很缓慢,甚至于停止住了,那就是不正常。正常的是,怎么个表现出来呢?大家都知道这个风,风就是一种气体在那里流动。那个气,阴阳这个气体,在那里流行得很正常,这个风表现出来是,一种和风、一种微风。如果这个气在那里流动得不正常,那就发生台风了,或者是飓风。这就是不正常啊。那么天这个要正常的话,就是阴阳二气,很正常的在那里流行,这是讲天。
地是什么呢?地也是在那里转动。地在那里转动的时候,也是要正常的,不缓不慢,也不能停止。比如说我们这个地球吧,地球它都在那里运转啊,如果说这个地球运转得,突然加快了,快的时候突然就止下来了,你这想想看,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类,以及一切动物,甚至植物的这个树木,当这个地球不正常动的时候,我们都受不了啊。以这个地要是正常的话,它在运转的时候,也要一定的速度,不快不慢地在那里运行。所以这个「天地位焉」,天上的阴阳二气,这个大地在那个运转,都要很正常地在里运行,那么这就是「天地位焉」。
我们人在天地之间,要学这个中庸之道,要致中和的话。我们就要学天地这样常态,正常的这个态度。我们正常的态度,就是,当我们的情绪起来的时候,我们赶快就把它节制住了,这就养成一个和。那么养成这个和,就如同天地,正常地在那里运转。「万物育焉」呢?天地正常地在那里运转的话,在天地之间的这个,大地上的万物,不只我们人类,一切的动物、植物、矿物,以至于大海里的水,这个都在那里,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是指我们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来讲。各得其所,就像无情的那些石头啦,大海的、江河的那些水,它能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如果这个运转得不正常呢?发生海啸了,这个江河的水,或者是泛滥了,这个都是不能各得其所。
那么这个「万物育焉」,「育」根据郑康成讲,育是当生字讲,当这个长字讲,育就是生长。比如说,我们一个人,由父母把我们身体生下来,生下来还要长,一个小孩子生下来,无知无识地,身体那么小,不把他养育,他怎么能长得大呢?所以这个育字,包括生与长,这两个意思在当中。那么这个「万物育焉」,有了这个中和的时候,就天地来讲,天地得到中和。它就是天地在那里,天的阴阳二气在那里运转,大地也在那里正常地运转,这就是天地各得其位了,这个位子正了,位子一正在天地之间的,动、植、矿物、一切一切,就是在那里,各得其生,各遂其生、各得其所。都能够得到生长,很正常地出生,很正常地往外成长,这就是「万物育焉」。
那么天地是这样,我们人是在天地之间,是万物之灵。中国圣人教育,他是教我们成就圣人,是我们人类才能学成圣人。不是人类的话,比如说畜牲,还有鬼神,那么他要学圣人的话,不是不可以,但是他要,换换身分。他现在在畜牲这个身分,鬼神的这个身分,他没有办法学成圣人。他要想学圣人的话,必得牠去了牠畜牲的身份,去了鬼神的身分,到人世间来转为人道的,转为人的身分。那么由我们人的身分,学为圣人。所以我们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中,最能启发灵性的,一种高等的动物。那么既是这样的话,在天地之间,我们人要学圣人,就要学天地的这个中和。天地的中和是什么呢?比如说这个阴阳二气,它在那里正常的流行。不是为着这个地球,哪一部分的人,来为他这样正常的运行。而是为整个地球所有的人类,以及各类的动、植物,平等地、无私地,在那里运转,在那里流行。这是天地的中和。这个大地在那里运转,也不是说,比如说我们是中国人,它这个大地,在那里正常地运转,并不是专门为我们中国人,在这里运转。它同时也为美国人、英国人,这个澳洲人以至于非洲人,哪一个国家的人,它都是平等地来承载他,平等地为他而正常地运转。这是天地,这样平等地在那里运行跟运转,是它的中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怎么叫「天地位焉」呢?「天地」就是中和,怎么叫天地就是中和呢?研究中国的学术就知道。天有阴阳之气的,这个阴阳之气从哪儿出来的呢?就是《周易》讲的太极,太极就是指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的这个性。性是一个静态的,《周易》所讲的那个,太极也是静态的。到了太极要发生作用的时候,就起现象。起了相以后,再由相来起作用的。那么太极起什么相呢?它要起作用的时候,就有阴阳两种气氛。一种是阴气,一种是阳气。阳气是代表光明的,阴气是代表阴暗的,这两种气。这两种气啊!它是在虚空之中,循环不断地在那里流行,这是天的阴阳之气。这个阴阳之气,在虚空之中,流行得很正常,而没有一下子流动得很快,一下子流得很缓慢,甚至于停止住了,那就是不正常。正常的是,怎么个表现出来呢?大家都知道这个风,风就是一种气体在那里流动。那个气,阴阳这个气体,在那里流行得很正常,这个风表现出来是,一种和风、一种微风。如果这个气在那里流动得不正常,那就发生台风了,或者是飓风。这就是不正常啊。那么天这个要正常的话,就是阴阳二气,很正常的在那里流行,这是讲天。
地是什么呢?地也是在那里转动。地在那里转动的时候,也是要正常的,不缓不慢,也不能停止。比如说我们这个地球吧,地球它都在那里运转啊,如果说这个地球运转得,突然加快了,快的时候突然就止下来了,你这想想看,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类,以及一切动物,甚至植物的这个树木,当这个地球不正常动的时候,我们都受不了啊。以这个地要是正常的话,它在运转的时候,也要一定的速度,不快不慢地在那里运行。所以这个「天地位焉」,天上的阴阳二气,这个大地在那个运转,都要很正常地在里运行,那么这就是「天地位焉」。
我们人在天地之间,要学这个中庸之道,要致中和的话。我们就要学天地这样常态,正常的这个态度。我们正常的态度,就是,当我们的情绪起来的时候,我们赶快就把它节制住了,这就养成一个和。那么养成这个和,就如同天地,正常地在那里运转。「万物育焉」呢?天地正常地在那里运转的话,在天地之间的这个,大地上的万物,不只我们人类,一切的动物、植物、矿物,以至于大海里的水,这个都在那里,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是指我们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来讲。各得其所,就像无情的那些石头啦,大海的、江河的那些水,它能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如果这个运转得不正常呢?发生海啸了,这个江河的水,或者是泛滥了,这个都是不能各得其所。
那么这个「万物育焉」,「育」根据郑康成讲,育是当生字讲,当这个长字讲,育就是生长。比如说,我们一个人,由父母把我们身体生下来,生下来还要长,一个小孩子生下来,无知无识地,身体那么小,不把他养育,他怎么能长得大呢?所以这个育字,包括生与长,这两个意思在当中。那么这个「万物育焉」,有了这个中和的时候,就天地来讲,天地得到中和。它就是天地在那里,天的阴阳二气在那里运转,大地也在那里正常地运转,这就是天地各得其位了,这个位子正了,位子一正在天地之间的,动、植、矿物、一切一切,就是在那里,各得其生,各遂其生、各得其所。都能够得到生长,很正常地出生,很正常地往外成长,这就是「万物育焉」。
那么天地是这样,我们人是在天地之间,是万物之灵。中国圣人教育,他是教我们成就圣人,是我们人类才能学成圣人。不是人类的话,比如说畜牲,还有鬼神,那么他要学圣人的话,不是不可以,但是他要,换换身分。他现在在畜牲这个身分,鬼神的这个身分,他没有办法学成圣人。他要想学圣人的话,必得牠去了牠畜牲的身份,去了鬼神的身分,到人世间来转为人道的,转为人的身分。那么由我们人的身分,学为圣人。所以我们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中,最能启发灵性的,一种高等的动物。那么既是这样的话,在天地之间,我们人要学圣人,就要学天地的这个中和。天地的中和是什么呢?比如说这个阴阳二气,它在那里正常的流行。不是为着这个地球,哪一部分的人,来为他这样正常的运行。而是为整个地球所有的人类,以及各类的动、植物,平等地、无私地,在那里运转,在那里流行。这是天地的中和。这个大地在那里运转,也不是说,比如说我们是中国人,它这个大地,在那里正常地运转,并不是专门为我们中国人,在这里运转。它同时也为美国人、英国人,这个澳洲人以至于非洲人,哪一个国家的人,它都是平等地来承载他,平等地为他而正常地运转。这是天地,这样平等地在那里运行跟运转,是它的中和。
因此我们人类的话,要学中和之道,要致中和。致中和要问,我们为什么遇到,任何人无理由地来破坏你,无理由地来毁谤你,你为什么要对他不发脾气。这个学术的理论在哪里啊?这个不能不讲啊。就是因为,你学中庸之道,你知道「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字,你学中庸之道的人,你有这个本性。那些来破坏你的人,来毁谤你的人,他们那些人,也有跟你一样的本性。你从这一点来着想的话,那你就知道,那些人是一时候地他胡涂了,不明了道理了,他才这样对于你,无理地来陷害你。而你是明了道理的人,你跟他是同样的,有这个「天命之谓性」。因此你要把你这个本性,能够完全开发出来,那你就要平等地,放弃自己私人的这种情绪,你要平等地对待他。这样的话自自然然地,你不论遇见任何的那个,对于你不好,足以引起你的一种愤怒的,这种气氛的时候,你都能够很自然地,能够把它节止住,不但能够节止住,而且你到这个功夫,可以说你明了这个道理,你就能够直接地,通达这个中道了,通达这个中了。这就是你目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了天地之道。你要学就要学天地的,天地的这个正位,那么这样它才能够生长万物。
你要致中和,致到这个「天地位焉」的话,那你就能够像天地一样,你也能够生长万物。你能够生长万物,就表示你的智慧,就能够包含一切人。这个在大学里面讲,「治国、平天下」。什么样的人,能够治国、平天下呢?就是你这个心胸,把它扩展,扩展到能够包容天下,所有的苍生。到这种时候,你就能够治天下了。那换句话说,你的心能够包容天下人的话,你的智慧就是能够,替天下人办一切的事情。你这样来治天下,治国平天下,就很容易能够使得天下太平,那么这是到了圣人的境界。在中国古代那个帝王,像尧、舜、禹、汤,都是这个境界。孔子呢?也有这个境界。不过他没有天子给他做,他有圣人之德,没有圣人之位。所以他没有机会来治天下,虽然没有这个机会,给他治国、平天下。然而要知道,他在学术这一方面,拿这个学术、拿这个道,来教化天下人。他所得的这个成果,超过了历代的有德、有位的圣人。
这个怎么讲呢?孔子在《中庸》里面,跟鲁哀公讲过,孔子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我们在…,历史上看尧、舜、禹、汤,就拿尧、舜来讲吧,他在位的时候,他把这个天下治得天下太平,那么尧王不在位的时候,老了之后,尧王把天下让给舜,这个还不错,舜让给禹也还不错,禹传给他儿子,儿子几代传下来。到后来,遇到亡国之君这个夏桀王,这就不行了。所以就是「人存政举人,人亡政息」啊!这是讲有位子,在天子之位来办政治,虽然有功劳,有利于天下人。但是比不上孔子,孔子拿这个道,拿这个学术,教育当时他的学生,由他的学生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由于孔子所传的,学圣人的这个道,用在政治上面,历代的君主,用读书人做宰相、做大臣,帮助他治理天下。这个都是由于孔子所传的这个道,如果没有孔子传这个道,想想看,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什么文化?谈不上那就没有好研究的啊!所以孔子他虽然没有做天子,也没有做诸侯。可是他把圣人这个道传下来,他超过了历代的,有德、有位的圣人。
那么今天我们,学《中庸》的话,在讲「致中和」。这一句经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论现在有没有机会,做天子、做诸侯。甚至于我们现在,有没有机会来从事政治,但是我们研究这个中庸之道,我们在尽力地来学这个中和。学中和的时候,在今日之下来讲,有研究这个中庸之道的人,他有志愿把这个学术思想,用在政治上面,那现在这个政治可以说,一定马上就有效果显现出来。那么用在学术,把这个学术传播出去,这样更好,不但对于我们中国,对于世界只要哪个地区的人,哪一个国家的人。它的学者,能够接受这个中庸之道,他愿意研究这个中庸之道。他对于他们的国家,在教育方面,学术方面、政治方面,都能发生,不可想象的那种好处。那么要了解一个道理,前面讲,致中和到了圣人的境界,他就如同天地那样,「万物育焉」。
我们现在开始学的时候,还没到圣人那种境界。但是只要,我们有这个志向,我们有这个志向来学圣人。假如说你现在是从事政治的人,你有这个志向来学中庸之道,你最后的目的是要学圣人,既是学圣人的话,前面讲过了,圣人他对待天下人是平等的,不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要爱护自己国家所有的人,这个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你都要爱护他、要关心他。你有这样的心胸,虽然你还没有到达圣人的那种,那种能力、那种境界的时候。你只要有这个志向的时候,你绝对不敢,拿这个政治来,求取私人利益的。你一切的作为,绝对就不敢为了自私,而是完全为了,对所有的国民,对他来办事的。你有这个心理的话,也可以说,虽然没有到圣人的那种境界,那你的政治,一定是美好的政治,也就是仁政、也是德政。施行仁政、施行德政,那你的国民,就受你的真正的好处。你自己在学圣人这个路上,你是一直往前进步的,这就是说同时候,你又利益天下人,你自己在这个学圣人之道方面,你一天一天地在那里进步,你的修养也一天一天在那里,功力一天一天地,培得很深、很厚。
我要学这个圣人之道,学《中庸》的话,我必得要发挥我的平等心,我这个中庸之道才能学得好。如果说没有平等心的时候,起了念头就是,对待人不平等的话,你这个就是致中和你的和,在那个节制的这个,「发而皆中节」,过于勉强的时候,很容易勉强勉强,长期地勉强,你身体会得毛病的,就会生病的。我们今日之下有很多很多的,说不出来,找不出什么原因在那里那种,奇奇怪怪那些病。怎么来的?我们一般人不懂得、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学中庸之道、你学致中和,我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你应该知道。
那么这个,我们在研究致中和的时候,我们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就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不是从事政治,你无论做哪一个行业,你马上就可以在这个上面,实实在在地用功夫。实实在在用功夫,你要知道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你时时刻刻要记住。那就是说,开始在「发而皆中节」的时候,要使勉强,使不感觉得很过于勉强。你要知道,「发而皆中节」在勉强的时候,各位你要实际上在修的时候,你自己会体验出来,很难受的。这个境界一出现的时候,你应该要发脾气的话,你忍住不发脾气,这个很难受的。你要使得自己,不过于难受的话,要忍受得不太勉强的话,那你就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平等的这个道理。以这个平等心,你自己时时刻刻一提起来。
就是过于勉强,你在用功夫的时候,遇到那些一切无理的在那里,害你的时候,你又不敢不节制,可是随时节制心里实际上,在那里太勉强在那里压制自己。长期的这样压制自己,你就是身体、生理上,它不听这一套的,它会受害的,所以很多病就出现了。你了解这个,对于自己有这种,不利的这种结果的时候,你就想到,你要提起平等心来。平等心一提起来的时候,你在讲这个致中和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的。为什么呢?我对待人,拿他对我自己一样的看待。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是平等地,一样地来对待人。
那你这个平等心一起来的时候,很容易地,就能把一切,不讲道理的那些人,你就能够心里很平和地,就把这种境界把它消化解过去了。你能够这样化解过去,心里就养成一团和气的。对人来讲,你始终对一切人都是和谐的,对自己来讲,你这个身体不受伤害。所以你在中庸之道、致中和,你懂得这个道理,你能应用这个道理,你存着平等心对待一切人。
你不但这个心里,一直能够养成一种中和之气,你这个身体,也会没有什么严重的,大的疾病出现。虽然有时候免不了,有一些受了风寒,受了一些热气的,天气寒热的影响,一些小毛病,小病没有什么大问题,调养调养就调养好了,不会有什么,重大的疾病出现的。这个怎么来的呢?你就是学中庸之道。能够懂得致中和的这种道理,你在这个「发而皆中节」,你能够懂得那个理论。你这样的很…,很自然地这种用功夫,就能够收到,这样好的一个效果。
就是过于勉强,你在用功夫的时候,遇到那些一切无理的在那里,害你的时候,你又不敢不节制,可是随时节制心里实际上,在那里太勉强在那里压制自己。长期的这样压制自己,你就是身体、生理上,它不听这一套的,它会受害的,所以很多病就出现了。你了解这个,对于自己有这种,不利的这种结果的时候,你就想到,你要提起平等心来。平等心一提起来的时候,你在讲这个致中和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的。为什么呢?我对待人,拿他对我自己一样的看待。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是平等地,一样地来对待人。
真正我了解之后,在论语里面,子路请问孔子,我们一个人的生死这个死,死这个问题怎么个解决?孔子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这个生死两个字,生死两个字,这个生死问题。我们一般世间研究学术的人,他避免讲这个问题。认为一个人,生死很自然的,任何人都有死,死了就什么事情没有事了,一死就了了就没有问题了,这个都是胡涂的话。要是明白道理的话,正是这个生死问题要解决的。生死的问题怎么解决,那归结这个字,这个性字。性是真我,真我这个明了之后,完全把它开发出来之后,生死就没有了。生死是个假相,一个人所谓生、所谓死,就是说我们有这个身体。
所以这个,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出来之后,就是叫我们学《中庸》的人,就在这个上面下功夫,功夫用好了,就如同天地一样的,我们能够到达天地,这一个境界的时候,功夫就成了,到这里为止。就是从「天命之谓性」,一直到这个,「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段经文,最重要的一段经文,就在这里这一大段。往下呢?就是解释这一大段里面的,这些经文的意义,那就是一段一段地,分开来讲解,分开来讲解要知道有个重点,重点是什么呢?重点就是讲「天命之谓性」那一句。那一句,再把它简化就是一个字,那就是个「性」字。那么后面所有的解释的,从理论上的解释,从事实上面的解释,从各种比喻上的解释,无非就是叫我们,明了这个性字。性字明了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明白人了,那就是真正对于自我,完全了解了。了解这个性就是了解,真正的一个我了。
母亲把我们生下来了,生下来以后有生长,长了以后有老,老了到最后,有死亡。有生有死,就是对于我们这个肉体来讲的,这个肉体是假相啊!什么是假的呢?我们一个人,从出生下来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吃东西,小的时候要吃奶,长大的时候要吃任何的食物,你随时在那里从自然界吸收食物,然后又排泄出去。身体离开这个,这完全是个假东西,这个性上面,真我上面没有这些假东西。没有这些假东西,就没有生死这个现象,所以我们学中庸之道。往下解释,就是教我们明了这个性字,明了这个性,就是明了一个真我。真我明了之后,生死问题就解决了。
讲到这里就是暂时休息,然后再继续。
原文链接: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