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的意义


 不知始于何时,“背诵”一词为人所反对,特别是被学生所深恶痛绝,进而也被家长所坚决反对,家长们认为,让孩子背书是没有必要的。 甚至会把孩子给教傻掉,老师们因而也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背诵”一词果然如此害人吗?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出来请各位指教。
  
  一、背诵的意义
  
  (一) 诵读能让孩子尽快适应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提高对书面语的理解能力
  
  孩子们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大人的口头语开始的。口头语随意性很大,很不规范,都是一些“阿猫”“阿狗”之类的话。当两个人面对面说话时,有些意思彼此很容易听懂。但是若把两人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写成文字,有时让人看了根本不知所云。总之,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孩子将来要学习、要大量接触的却是书面语言,而不是口头语。因此,我们要尽早地让我们的孩子接触并适应书面语言,以利于他们将来更好的理解书面语,提高对书面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你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做数学题吗?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题目。有的数学题目就有好几行,孩子们看了就头晕。你叫他还怎么做题呀;你是否看过如今高考的语文题目?没看过的自己去网上找找就知道了,除了作文和文言文就是阅读理解了,要想高考得高分,阅读理解能力差行吗;就是大学毕业了去考公务员,那题目都还是大量的阅读理解。可见,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你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怎样让孩子接触并适应书面语言呢?也许,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诵读一些经典的书面材料能让你的孩子尽快适应书面语言。
  
  (二) 牢记必要的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感知,一是思考。就感知而言又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亲身实践直接得到经验,第二是通过书面学习他人的经验。
  
  怎样通过书面学习他人的经验?这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记忆,一是理解。这里我主要谈谈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现在人们似乎都侧重于理解,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大家都懒得去记忆呢,还是理解确实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我的认识而言,我们不应偏重于哪一个方面,而完全放弃了另一个方面。所谓博闻强志,在大量的阅读地基础上还是离不开记忆。我认为,对于一些量很大的内容,理解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法,然而对于有些经典的、精练的知识还是以强志,即“死记硬背”为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把一些知识牢牢记在心里绝对是有好处的,小时候通过反复诵读记住的东西,到将来要用时他张口就能用得上、提笔就能写得出来。而通过理解的知识你还得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才能用得上。再说孩子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往往落后于记忆能力的发展,一个知识他们只要读上几遍就能背得来。但你要他理解某个知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除了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发展滞后之外,还有一个知识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知识面不广,所以很多问题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只有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以后,他们才能理解相应的其他知识。所以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
  
  (三) 学习外语更是离不开背诵
  
  学习外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不同语言文化的异族人用声音表达欲望和思想的方法,进而也用同样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思想。
  
  学生总是抱怨说外语学不好,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外语,总想找到一条简便的外语学习之路。因而找了各种各样的语法书来认真地研究起来,找了大量的练习来做。还买来了许多的辅导资料。他们却忘记了学习语言的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是模仿。试想想有哪个人学习自己的母语是通过研究语法、做练习学会的?还是有哪个人学习母主找过什么捷径没有?人人都只是通过听大人说话,然后,跟着说就是了。
  
  是的,要是学外语也能有这样的模仿学习的机会就好了。然而绝大多数人却没有这种机会,没有外语的语言环境。怎么办?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要模仿只有在课堂上模仿老师了。然而模仿老师还不够,因为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学生、说外语给学生模仿。怎么办?我常常惊叹于技术的进步,我们自己小时候学英语只能用录音机,听了一遍,得倒带,重新放音,实在太麻烦了,因而也常常不用。而如今有了复读机,点读机,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不厌其烦地听,可以不厌其烦的模仿。有了这种技术剩下来要做的就只是学习自己肯不肯去努力练习了,多读多背,没有学不会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