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感动?


                  春晚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感动?

                              文/胡磊

2010年央视春晚尘埃落定,网络上讨伐之声,惨不忍闻!那几位拯救春晚的“阿凡达”,比如赵本山、黄宏、冯巩等“佬爷”们,更是被批得一无是处,汪汪大作激愤得有如同仇敌忾,这令胡磊这个“南蛮子”深感不解。

 

央视春晚不啻是中国文化气候一道分水岭,以长江为界,过了长江向南,春晚的影响力就显得式微、显得尴尬,春晚的语言特色,令它很难辐射到南方。所以鲜有南方艺人能在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上,能做得大红大紫。如果说“海派”的脱口秀是上海的一道小菜,广东的“粤语相声”是广东人甜品的话,那么,赵本山才是中国人民的水饺——但水饺也不是所有中国都能消化得了的。

 

可以上春晚是一种能力,被邀请而不上是一种境界——一种对春晚文化不合流的自知之明。在这方面,我特别对周立波先生拒绝上央视春晚的决定,有一种“侬是高人”的感觉——太明智了。周立波在“一周立波秀”节目中,对春晚也有过一番精彩的诠释和调侃,他认为他这碟上海小菜根本不能做到全国通吃,这点不像肯德基可以全球通吃,也不像阿迪达斯可以满世界乱跑。这是有一个辐射范围定位的问题。

 

如果把虎年春晚当成箭靶来射,我看是略显不厚道、不现实。对春晚的谩骂,决不代表南方观众。这正如09春晚,有一个节目丑化广东人的普通话水平低班得很,但厚道的广东人一笑置之,甚至更多粤观众茫茫然不知所议之事为“乜东东”——皆因广东人大部分不看央视春晚,不知春晚为何物,不懂那个长着小胡子的本山啊伯为何人!但这不决能怪广东观众的“短视”,这就是一种地域的文化差别!

 

对春晚的过多指责,是因为对春晚寄予了过多的渴望和夸大其文化地域辐射。在互联网未普及时,春晚确实带给不少中国人惊喜,那时的春晚是一种文化、流行时尚的风向标,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中国观众看春晚的热情被调得如火如荼,84年的张明敏,一歌走红天涯后,中山装开始大行其道;费翔带动了爆炸头和喇叭裤的热潮,当然也带动嫁个老外生个混血儿的热潮。但不容忽视,现在的春晚,受到互联网影响力的强力冲击,网络上的很多东西,反过来影响着春晚,如冯巩,抖着一句句过气的网络红语。这种文化的冲击,春晚还会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来感动我们呢?春晚对社会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力还会与往年相当吗?不能的,俱往矣!好汉不复当年勇!

 

把春晚推上批斗座来鞭挞,是误解了春晚。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场单纯的文艺秀看待,我们就会看得宽容,热闹过了就算,何必再肝火太盛?这正如有些人把春晚当成一种超自然的启示录——费混血儿唱完《冬天里的一把火》大兴安岭就真的烧起来;93年毛宁唱完《涛声依旧》深圳就发大水;09年赵本山《不差钱》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等,观点一样来得搞笑雷人!把春晚看得如此神圣无上,本身就是一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都是李宇春”的冲(春)动,因为它本来只是一场热闹应景的生活秀罢了。

 

看到网友对春晚的批评,真有点时空的悲凉感油然而生,“物是而非事事非”,把现在的春晚强赋予十多、二十年前的影响力,是一种悲凉。正如你总不能把生命中每一段恋情都与初恋比较,总不能拿小时偷吃父母的麦乳精,把现在吃到好东西比下去吧?

 

春晚、春晚,既是大餐,也可看作为私房菜,就看你如何看待,但众口难调是事实,最后还是要感激晚会的导演们,把观众从原生态培养成一个个超级战士,观众是善良的,演员也很无辜。借用周立波在脱口秀里几句似诗不象诗的话,来结束本文:

              当你的生活不再简单,

                  你还在期待简单的快乐吗?

              当你的生活已经没有纯真,

                  你还想寻找那纯真的感觉吗?

              当你自己都很少为自己感动,

                  你还能指望春晚能给你带来什么的感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