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狄德罗效应”


  十八世纪法国有个叫丹尼尔·狄德罗的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他—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穿着这件华贵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家里旧的东西先后被换新了,跟上了睡袍的档次。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因此,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与旧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年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将此称为——“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经常可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理很平衡,生活很稳定。而一旦得到了,反而开始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否则就不能与自己的贡献相符、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与自己新得到的东西相符。

  这样一说,很多人都可能会想到,我们现在的少数官员,是不是也沾染上了“狄德罗效应”?

  没当官的时候,和大家一样穿粗布衣,一样住小平房,一样买菜买粮,一样骑自行车,一样进大澡堂,一样“忙碌于车间”,一样“辍耕于垅上”。可一旦当了官,便觉这一切都“很不配套”、“很不舒服”,恨不能马上甩掉“乡土习惯”,脱离“低级趣味”,尽快满足新身份的需要。

  先要有一套高档的衣服,还要有一双高档的皮鞋,高档手机,名牌手表等等,有了这,还要有一只高档的公文包;有了公文包,还要有一个高档的办公室;有了办公室,还要有一辆高档的轿车;有了轿车,还要有高档的住房;有了住房,还要有高档的家具;有了家具,还要有一屋的高档电器;有了电器,还要有高额存折;有了存折,还要有可心的情人;有了情人,还要想办法养起来…… 这个狄德罗,真是把人折腾得够呛。可一个公务员,每月就那么点的收入,靠什么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无休止的“身份新需要”呢?后来就有人发现,手中的权力可以换来想要的一切。尽管他们也知道那些权力并不属于自己,也知道这样做很危险,但他们还是相信自己比一般人聪明,能够做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再说当官就得当出个样子,套用一句诗即,“宁摆官样死,死了也风流”。

  人们说,“医生治不了自己的病”,“心病还要心来医”。而狄德罗不仅发现了自己的病、剖析了自己的病,而且敢于向世人公开自己的病,从此也治好了自己的病。所以,他才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以至在几百年以后,人们仍在记着他、思念他。

  人生永远不会“配套”全的、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因为新东西的出现总比新得到的东西多的多。总去想“我还应该得到什么”,总设法将未得到的弄到手,根本无视什么法律,不管什么人品官德,到最后怕是连得到的也可能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