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系列之二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核心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研究
刘志迎 张晓敏[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市国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的努力已有多年,泛长三角的提出将加速安徽参与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国家级规划出台,标志着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即实施阶段。本文测度并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上海、南京及杭州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 相互作用模型 经济联系强度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研究,编号:AHSKF07-08D53
[1]刘志迎,1964年生,安徽霍山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产业经济学等。
张晓敏,1983年生,陕西宝鸡人,硕士,就职于合肥市国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引言
长三角在吸纳全球资源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明确要求安徽发挥区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泛长三角的战略部署走向前台。长三角在其发展中已面临资源供给紧张、商务成本及用工价格上扬等瓶颈,需要拓展空间来进行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安徽省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好,劳务成本低,与江浙沪三地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已形成与长三角地区资源互补的分工格局。从“泛长三角”的视角来统筹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更有利于发挥安徽的优势,增强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力,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各城市与上海、南京和杭州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以咨进一步认识安徽各城市在“泛长三角”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引力模型是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核心部分,该模型借鉴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用于预测人类、信息和商品在城市间、地区间甚至是国家间流动的相互影响程度。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模型至少有规模和距离两种基本元素,规模的影响表现在:具有较多人口的城市,倾向于比人口较少的城市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距离的影响表现在:地点、人或者经济行为分开的距离越远,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越小。经济联系量也是通过对于引力模型的应用而产生的,用来衡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量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一般的引力模型中,城市的经济质量都是用非农业人口数或者是城市的综合GDP,而经济现实中城市间的经济结构不同,整体质量并不能反映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间经济相互作用的实际程度。产业分布不同,地区间会通过资源交换、贸易活动等展开经济联系,从而影响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而整体经济总量并不能反映产业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不能反映出实际参与相互作用的经济量,地区专业化是讨论哪些产业在不同地区聚集的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参与社会分工的程度。因此,将地区专业化引入城市相互作用的模型,能更为确切地反映出一个城市参与社会分工时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三、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经济强度实证研究
通过选取上海、南京和杭州及安徽省十七个地级市,将GDP作为城市质量的基本度量指标,选择三大产业比重作为地区专业化度量的依据,选择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距离作为城市间的距离(部分城市之间高速公路距离无法获取的选用铁路距离),运用经过地区专业化指数修正后的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对安徽省各城市与上海、南京和杭州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详细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上海、南京和杭州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1.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上海经济的联系强度分析
表1 安徽省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度值表
强度值
|
K=-2
|
K=-1
|
K=0
|
K=1
|
K=2
|
合 肥
|
4.11
|
1.74
|
1.29
|
0.90
|
0.73
|
芜 湖
|
5.17
|
1.95
|
1.48
|
0.53
|
0.59
|
蚌 埠
|
1.37
|
4.33
|
1.66
|
3.36
|
2.75
|
淮 南
|
-2.61
|
0.97
|
2.14
|
2.19
|
1.78
|
马鞍山
|
-9.10
|
3.11
|
1.93
|
1.48
|
1.29
|
淮 北
|
-5.85
|
2.31
|
1.88
|
1.33
|
0.63
|
铜 陵
|
16.68
|
8.40
|
3.89
|
2.91
|
1.94
|
安 庆
|
-1.88
|
1.80
|
0.23
|
1.56
|
1.53
|
黄 山
|
-0.02
|
-0.03
|
-0.73
|
1.47
|
1.54
|
滁 州
|
-3.42
|
-3.22
|
-3.31
|
0.94
|
1.39
|
阜 阳
|
0.00
|
-0.01
|
-0.01
|
-0.01
|
-0.02
|
六 安
|
0.07
|
0.62
|
-0.06
|
0.47
|
0.55
|
宿 州
|
0.20
|
0.30
|
-0.09
|
0.32
|
0.35
|
巢 湖
|
0.85
|
0.14
|
-0.57
|
1.03
|
1.06
|
亳 州
|
0.51
|
0.27
|
-0.14
|
0.56
|
0.58
|
宣 城
|
8.02
|
13.80
|
5.53
|
11.07
|
10.70
|
池 州
|
6.20
|
4.02
|
-2.42
|
7.49
|
8.81
|
表2 安徽省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度分类表
联系强度分布
|
绝对值排序
|
K=(0~1)
|
K=(1~2)
|
k≥2
|
F<0
|
|
滁州(-3.42-k为-2)
淮北(-5.85-k为-2)
马鞍山(-9.1-k为-2)
|
淮南(-2.61-k为-2)
|
阜阳(-0.02-k为2)
安庆(-1.88-k为-2)
|
0≤F<0.1
|
阜阳
|
|
|
|
0.1≤F<0.5
|
宿州
|
|
|
宿州(0.35-k为2)
|
0.5≤F<1
|
六安、亳州
|
六安(0.62-k为-1)
|
|
亳州(0.58-k为2)
|
1≤F<3
|
淮南、安庆、
黄山、巢湖、
蚌埠、
|
|
|
巢湖(1.06-k为2)
黄山(1.54-k为2)
蚌埠(2.75-k为2)
|
3≤F<5
|
合肥、滁州
|
合肥(4.11-k为-2)
|
|
|
5≤F<10
|
芜湖、淮北、
池州、马鞍山
|
芜湖(5.17-k为-2)
|
|
池 州(8.81-k为2)
|
F≥10
|
铜陵、宣城
|
宣城(13.80-k为-1)
铜陵(16.68-k为-2)
|
|
|
皖江城市带中,宣城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强度绝对值最大,铜陵次之,马鞍山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强度在安徽省城市中排名第三,接下来依次是池州和芜湖,这五个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都很强;合肥、滁州与上海的相互作用强度在安徽省内居中等水平,而滁州与上海的联系稍弱于合肥;安庆、巢湖与上海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略高于1。
马鞍山、滁州、安庆三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度最大值以负值形式出现,观察其出现最大值的时滞均为-2点,说明这三市与上海先期作用中的竞争效应较强,而后期上海与其联系强度值都较小,反映了短期内与上海的合作效应不会凸显。
2.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表3 安徽省各城市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表
强度值
|
K=-2
|
K=-1
|
K=0
|
K=1
|
K=2
|
合 肥
|
2.91
|
2.98
|
2.97
|
2.90
|
2.71
|
芜 湖
|
8.08
|
9.98
|
10.15
|
2.95
|
1.81
|
蚌 埠
|
0.34
|
1.28
|
0.71
|
1.51
|
2.13
|
淮 南
|
-0.91
|
0.56
|
1.45
|
1.50
|
1.20
|
马鞍山
|
-9.15
|
23.03
|
28.12
|
24.18
|
19.91
|
淮 北
|
-0.47
|
0.62
|
0.81
|
0.55
|
0.18
|
铜 陵
|
2.72
|
3.02
|
3.19
|
2.94
|
2.99
|
安 庆
|
-0.43
|
0.49
|
0.23
|
0.66
|
1.02
|
黄 山
|
-0.21
|
-0.25
|
-0.03
|
0.34
|
0.56
|
滁 州
|
-12.97
|
-15.63
|
-16.39
|
5.85
|
15.17
|
阜 阳
|
-0.11
|
-0.15
|
-0.21
|
-0.18
|
-0.16
|
六 安
|
-0.08
|
0.18
|
-0.02
|
0.14
|
0.33
|
宿 州
|
0.32
|
0.27
|
-0.19
|
0.44
|
0.91
|
巢 湖
|
2.02
|
-0.87
|
-2.27
|
2.22
|
4.24
|
亳 州
|
0.16
|
0.04
|
-0.07
|
0.15
|
0.25
|
宣 城
|
0.96
|
1.73
|
0.88
|
1.54
|
2.28
|
池 州
|
0.38
|
0.05
|
-0.25
|
0.37
|
0.79
|
表4 安徽省各城市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分类表
联系强度分布
|
绝对值排序
|
K=(0~1)
|
K=(1~2)
|
k≥2
|
F<0
|
|
阜阳(-0.21-k为0)
滁州(-16.39-k为0)
|
|
|
0≤F<0.1
|
|
|
|
|
0.1≤F<0.5
|
阜阳、亳州
六安
|
|
|
亳州(0.25-k为2)
六安(0.33-k为0)
|
0.5≤F<1
|
黄山、池州
淮北、宿州
|
淮北(0.81-k为0)
|
|
黄山(0.56-k为2)
池州(0.79-k为2)
宿州(0.91-k为2)
|
1≤F<3
|
安庆、淮南
蚌埠、宣城
合肥
|
合肥(2.98-k为-1)
|
淮南(1.50-k为1)
|
安庆(1.02-k为2)
蚌埠(2.13-k为2)
宣城(2.28-k为2)
|
3≤F<5
|
铜陵、巢湖
|
铜陵(3.19-k为0)
|
|
巢湖(4.24-k为2)
|
5≤F<10
|
|
|
|
|
F≥10
|
芜湖、滁州
马鞍山
|
芜湖(10.15-k为0)
马鞍山(28.12-k为0)
|
|
|
皖江城市带中个城市与南京联系强度最大的是马鞍山,强度值远大于其他城市,说明马鞍山和南京间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滁州以负值形式出现了绝对值最大值而且强度值较大,从联系强度表中可以看出,滁州与南京相互作用的前期存在较强竞争效应,而在南京作用于滁州的后期,两个城市间的合作效应逐渐增强;芜湖与南京的作用强度值亦较强,位居省内第三。巢湖和铜陵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为中等水平,合肥与南京的联系强度居安徽省内第六位,宣城、安庆两市与南京的经济联系程度一般;池州、六安两市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都较弱。
3.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表5 安徽省各城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表
|
K=-2
|
K=-1
|
K=0
|
K=1
|
K=2
|
合 肥
|
0.57
|
0.53
|
0.62
|
0.52
|
0.56
|
芜 湖
|
1.18
|
1.26
|
1.65
|
0.46
|
0.01
|
蚌 埠
|
0.08
|
0.15
|
0.23
|
0.21
|
0.43
|
淮 南
|
-0.18
|
0.10
|
0.35
|
0.32
|
0.25
|
马鞍山
|
-0.28
|
1.00
|
1.47
|
1.27
|
0.93
|
淮 北
|
-0.12
|
0.16
|
0.27
|
0.17
|
0.04
|
铜 陵
|
0.97
|
0.93
|
1.07
|
1.07
|
0.93
|
安 庆
|
-0.13
|
0.07
|
0.28
|
0.21
|
0.58
|
黄 山
|
-0.12
|
-0.15
|
0.09
|
0.11
|
0.39
|
滁 州
|
-0.51
|
-0.76
|
-0.60
|
0.12
|
0.75
|
阜 阳
|
-0.08
|
-0.06
|
-0.07
|
-0.06
|
-0.05
|
六 安
|
-0.11
|
0.09
|
0.05
|
0.04
|
0.24
|
宿 州
|
0.10
|
0.01
|
0.00
|
0.06
|
0.28
|
巢 湖
|
0.30
|
-0.22
|
-0.29
|
0.20
|
0.69
|
亳 州
|
0.06
|
0.00
|
-0.03
|
0.04
|
0.11
|
宣 城
|
0.53
|
0.56
|
0.66
|
0.48
|
1.21
|
池 州
|
0.20
|
-0.04
|
-0.09
|
0.11
|
0.42
|
表6 安徽省各城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分类表
联系强度分布
|
绝对值排序
|
K=(0~1)
|
K=(1~2)
|
k≥2
|
F<0
|
|
|
阜阳(-0.08-k为-2)
滁州(-0.76-k为-1)
|
|
0≤F<0.1
|
阜阳
|
|
|
|
0.1≤F<0.5
|
亳州、六安
淮北、宿州
淮南、黄山
池州、蚌埠
|
淮北(0.27-k为0)
淮南(0.35-k为0)
|
|
亳州(0.11-k为2)
六安(0.24-k为2)
宿州(0.28-k为2)
黄山(0.39-k为2)
池州(0.42-k为2)
蚌埠(0.43-k为2)
|
0.5≤F<1
|
安庆、合肥
巢湖、滁州
|
合肥(0.62-k为0)
|
|
安庆(0.58-k为2)
巢湖(0.69-k为2)
|
1≤F<3
|
铜陵、宣城
马鞍山、芜湖
|
铜陵(1.07-k为0)
马鞍山(1.47-k为0)
芜湖(1.65-k为0)
|
|
宣城(1.21-k为2)
|
3≤F<5
|
|
|
|
|
5≤F<10
|
|
|
|
|
F≥10
|
|
|
|
|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较弱,这是基于各地经济差异性即地区专业化指数来测定的联系强度,仅有四个城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大于1。芜湖是安徽省内与杭州联系强度值最大的城市,马鞍山、铜陵和宣城与芜湖的联系强度值比较接近,这四个城市与杭州经济联系强度值相对其余城市较大,但是这四个城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并不强;安庆、合肥、巢湖和滁州与杭州的联系强度绝对值位于0.5~1区间内,与杭州的经济联系都很弱;六安和池州两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也很弱,联系强度值均小于0.5。现实经济生活中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在资本层面上联系很紧,而在产业差异上、在基于各地经济差异性即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层面上表现的不如实际中表现的那么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一:铜陵、宣城、池州和芜湖这四个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大,合肥居中等水平,六安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很弱;马鞍山、芜湖和滁州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大,巢湖和铜陵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居中等水平,池州、六安两市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都较弱。
结论二: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都较小,由于地理位置较远,浙江对安徽的经济辐射存较弱。但是,现实经济中,资本层面的联系却很紧密,浙江在安徽的资本投入,也正说明了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联系不如资本层面的联系。
政策建议:马鞍山、芜湖、铜陵、合肥、滁州应充分发挥其沿江港口城市优势,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通过转接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壮大其城市实力,巩固南岸开发基础同时带动沿江产业发展轴发展,使巢湖、池州和安庆地区通过接受经济辐射力加快发展。宣城、滁州与上海、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都较大,两市应充分发挥毗邻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对接,发挥前沿作用,通过无缝对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合肥应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更好发挥对皖江城市带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要通过改善交通状况主动接受浙江的经济辐射,南京-宣城-杭州等地区高速公路及商丘-合肥-芜湖-杭州客运专线等区域内城际快速通道的建设将有效沟通皖江城市带与杭州经济联系,增强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接受杭州经济辐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J].地理研究,2002.6,742 ~751.
[2]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71 ~83.
[3]孙小林.长三角正式规划吸纳安徽,增提“泛长三角概念” [N].1世纪经济报道,2008.7.
[4]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殷君伯,刘志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研究报告[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6]张祥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