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月14号,既是中国的春节,又是西方的情人节。经过缜密的计算,在过去的一百年以及将来的一百年里,总共会有7次这样的“撞车”,而过了今年,下一次的出现将会是2048年,整整38年以后。时间的巧合必须由人们赋予意义才能有思考的空间,2月14号这个日子本身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唯独西方人在这一天有个情人节,而中国,今年的这一天是春节而已。
其实,对于春节和情人节“相遇”的问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不管是小商贩手中待价而沽的玫瑰花,还是民族文化论者在世界化和国际化融合视野下所要博取和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都会引起不小的波澜。如同中国在这100多年来,西学东渐式的嬗变过程中,每每遇到的问题一样,当乡土碰上潮流,当旗袍遭遇礼服。人们总希望能从两者的冲突中找出些什么,例如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不是到了“洪水猛兽”的地步,所以对情人节这样的东西一定要口诛笔伐一番以正视听?
有好事者做了这样的统计,说今年的玫瑰销量不如去年,于是间接的证明了“春节的包容性,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统计和结论毫无意义,没有谁用送玫瑰花和巧克力的方式来过春节,也没有人互相拜年贴春联来度过情人节,包容从何谈起?在中国宣传情人节的人里,商家想促销,小贩想发财,这无非是正常的营销手段和销售策略,他们完全不会为情人节取代春节成为固定的节日而鼓吹,因为他们可能不仅仅卖花,还要卖春联和汤圆,他们也巴不得每天都有一个能够让人们花钱的借口。此外,在中国过情人节的人群当中,恐怕能充分理解“圣瓦伦丁”的确切含义者不在多数,没有人会关心这个节日的来源和意义,大部分人都是以此作为恋爱或者争取恋爱的契机,仿佛在这一天送的花和巧克力,更能证明爱情的真挚与深沉。这种念想于中国人,至多也仅及于此。而对于春节来说,根本用不着与情人节较劲,毕竟在文化的认同上,春节给人们的印象并不仅仅是情人之间的,春节是小孩子身上的新衣服和兜里的压岁钱,是长者们祈盼举家团聚享受的盛宴,是中华民族维系文化传承的象征,这些意义的呈现和存在,是贯穿历史和时空界限的。
所以,我们或许根本不用为这样的“碰撞”担忧,不用觉得年轻人只会记得了情人节而忘记了祖宗。在人一生的漫长生命中,需要与情人分享的时间远远不及家人,需要买玫瑰花的时间也永远不会比春联和拜年多。情人节也好,万圣节也罢,他们无非是一种消遣和娱乐,在没有春节的2月14号里,它能扮演一个让人们觉得重要的角色,它能为情侣之间的烛光晚餐和浪漫情调添加一个完美的理由,让所有一切平时能够表达的话语和行动在记忆里更有能够回忆的谈资和触点。虽说“有情人,情人节每天都过”,只不过在公认的情人节,带给人的感受与通常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总是有人会杞人忧天。的确,西方的文化趁着所谓的全球化开始了极度的扩展,西方的价值观念,行事方式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都在不断浸润着我们本来的面目。但是这并不可怕,也不见得必定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中国的文化是坚挺的,几千年不管是异族入侵还是国破家亡,都没有断绝血脉的延续,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连山河变色都未能消灭,怎么可能丧命于一个节日。而在最根本的文化精髓之外,都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交融的内容。文化总是在不断交融的,中国学习西方,而西方也没有停下向咱们取经的步伐——西方有唐人街,我们就不能过个圣诞和情人节?侨居海外的华人,继会过“洋节”,也会过端午中秋和春节,这不就是入乡随俗和秉持传统的结合么?节日的意义在于让大家快乐,而不是添加种种深奥的含义让人们负累和沉重。
我们认同西装是正装,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黎民百姓,都会有同样的观念,反倒是谁要想穿上黄袍马褂希望复辟过往的人,会显得茕茕孑立。显然这很能说明问题,西装晚礼服是正装,但这并不妨碍旗袍还是我们的国服。所以,过什么节日,吃什么东西,玩什么花样,都不会因为一种同源同根的文化而影响到最根本的精神。亨廷顿说,世界上所有的冲突都是文明的冲突。这话不假,中国的东西和他国的东西根本上有冲突,这是春节永远不会因为情人节而消亡的原因;而冲突之外文明也会有融合,这是情人节存在而合理的原因。总之,想过哪一个都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似的怀疑或者吹捧,这无非是个人的喜好和个人的自由。真正中国的东西,怎么也不会改变,所以春节就是全民欢欣团圆的节日;而真正西方的玩意,我们怎么也理解不了精髓,那就且当它是个爱情的寄托,就让那些求爱的和陷入爱河的人们好好享受,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