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五六月以来的回暖行情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直接从“小阳春”走进盛夏。近来楼市过度火爆,房价过快上涨,引起人们的担忧:对房地产的打压政策会否重现?
CRIC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2008年12月为1.1913万元,2009年2月为1.2103万元,到6月已经达到1.5194万元。而上周(6月29日-7月5日),这一数据再被突破,达到1.7002万元,创去年7月以来54周的新高。楼市的复苏对于抵御金融危机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甫有复苏苗头便又迅速进入快速上涨通道,这对宏观经济来说是有利有弊。
从长期看,近来房价上涨是前期房价下调过程中的一波反弹,从短期看,按照目前的趋势,则要防止房价出现进一步的泡沫化。如果下半年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成交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或许回到去年的低迷状态。这将会影响已现复苏兆头的宏观经济运行。
分析上海楼市需求格局,刚性需求支撑了3月出现的 “小阳春”,五六月改善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下投资性需求入市,快速拉升了房价。引人关注的是,目前投机性入市比例还是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楼市舆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其一是终结救市利好政策;其二是继续推动房地产加大投资力度。
可以说,目前的政策环境反映了政府部门的谨慎心态,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下,中国既要以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又要防止房价再次上演2007年的疯狂。 2007年是多数看多,2008年是多数看空,2009年是多空交织。在这种微妙的预期态势下,相信政府政策“扩张调控”会有逐步收紧的可能,但绝不会一下子把前期颁布的交易、贷款等方面的宽松政策取消。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通知中,提到研究开征物业税。近日有传言说北京、杭州等地商业银行再次明确通报二套房贷收紧。这些,似乎印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将出台调整政策的可能。
楼市政策制定需要一定的超前性,但制定政策要保持其连续性。政策着眼点和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具有时间差,频出政策会使效力递减,稳定楼市应该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而作为供应端的开发商,应该珍惜调控的成果,不要趁机大捞一把,房价制定要给出理性空间。
楼市的波动不应有大起伏,那种“一好就压,一压就崩”的怪相莫重现。期望复苏的楼市一路走好!
2009年7月10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