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捐的忏悔对我们的警示


  近读汉史对贾捐之其人其事颇有所感。贾捐之是汉元帝手下一位官吏。因仕途不顺,屡不得重用,便设诡计。施手段。企图升迁夺位。不料被元帝察知,以罔上欺君之罪,杀头弃市。野史称贾捐之在死狱之中:痛悔莫及。笔者拟站在今天的角度将其忏悔之言,整理出来,对今人不无警示作用:

  贾捐的教训之一是过分依赖关系。起初,自恃祖上贾谊为汉朝元老,曾在皇上身边干过事,后来当了长沙王太博。不仅如此,祖上还结交了不少皇戚贵族,也不乏充当大任的好友同乡。据此,贾捐以皇臣贵子自居,荒疏学业,虚度光阴,没有学到真本事。原以为“关系者”会对吾多力口提携,但他们既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每每议起,总以贾捐才疏学浅而搁置。贾捐本应由此悟出点道理,改弦易辙,但却执迷不悟,仍不时品尝靠关系而得以入龙门且委以小职的甜头,对“关系”抱有幻想。现今看来,这真是万恶之源。尤其是像贾捐这样有点特殊身份背景的人,更不要以“有关系”为由,不学无术。如今细盘算,靠关系真是得不尝失,虽沾了点小便宜,但却吃了大亏,贻误终生!虽说贾捐本事不大,但官瘾不小。看着尚书令官职显赫垂涎三尺。由于对名利、地位看得重了,用于政事的心思也就少了,因而政绩平平。

  无自知之明,也是贾捐又一大教训。公元前四七年,南方边民作乱。在国家连年兵戈,库空民穷的情形之下,贾捐建议对“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的边境地区先行自治。此计颇被皇上赏识。但自此后,我开始翘尾巴,飘飘然,觉得智谋过人,给啥官也能当。特别是听到’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贾捐之字“君房”)的赞语后,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开始目空一切,有时拿别人的短处处与自己的长处比,看别人都是毛病满身,对真有能力的人,常怀嫉妒之心,捕凤捉影挑毛病,影响对方的声誉。问题正出在这里,自觉水平高能力强,助长了官瘾;如此这般地风助火势,愈燃愈烈,以致不能自拔。

  贾捐还有一教训是结党营私。为达到升迁之目的,贾捐采取拉帮结派,互相利用的手段,求官谋私。好友杨兴,想当京兆尹,贾捐便让他推荐我当尚书令,贾捐则提议他任京兆尹。伎俩终被识破,两人最终均遭杀身之涡。当时,贾捐还与同伙采取了以邪攻邪的对策。尚书令石显,本不得人心,贾捐对他也是恨之入骨,但见他探得皇上信任,屈于其淫威,采取了称誉其美的做法,违心地歌颂他的功德,让皇帝赐他为关内侯;此事惹得司马光大发脾气,责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贾捐最后一条教训就是不信正理信歪理。见石显那样的阳奉阴违,欺压忠良之辈每每走运,便认为来正的不行了,甚至把有些正道的东西也视为异常,关内侯孔霸,在皇帝让他当丞相时,谦退不受,还说“爵位泰过,何德以堪之”。不久因御史大夫之职长时空缺,皇上又欲用孔霸,孔霸又谦让再三,官虽没当上,却深得皇上敬之。对这事,贾捐既看不惯,也不理解,怎么眼看到手的官就是不要?傻子一个!贾捐后来的结局,与心理出现变态,不信正理信歪理,不信正道信歪道有直接的关系。

  罢!罢!罢!贾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望后人以贾捐为诫,免踏毁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