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把孩子当回事


 

心一好多了。昨天,我们去心一的好朋友Eric家做客。Eric是个两岁的小男孩。与Eric一家认识,实属巧合。我在一家玩具店,给心一半中半英地讲故事,给Eric妈妈听见了。Eric妈妈是哈尔滨人,来英国十年。Eric爸爸来自香港,十八岁随家人搬来英国,已经二十年了。

 

认识他们是上个月的事。当时没攀谈几分钟,Eric妈妈说,明天到我们家来吃饭吧,把我们吓了一跳。东北人的爽朗和热心快肠,在Eric妈妈身上淋漓尽致。

 

我们了解了很多英国生活和育儿常识,感叹英国人对孩子的不娇纵。Eric妈妈给我们的英国化建议,是别太把孩子当回事。Eric和英国孩子一样,光着脚,只穿一件秋衣,我们摸着他的手觉得冰凉,Eric妈妈说,挺好,没事。

 

我们在街上见到的英国妈妈,个个是超级妈妈。一手抱一个,一手篮子里拎一个,后面还跟着一个。英国基本见不着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有时见着中年妇女抱着婴儿,不知是妈妈还是奶奶的,多半是生孩子晚。由于人工贵,也很少有人请保姆。妈妈要在5年内尽快生完两三个,再去工作,于是孩子次第出生。

 

有时,在街上,小小的婴儿在摇篮里嘶声痛哭,妈妈也无动于衷,因为妈妈实在顾不过来。我见到的小孩,坐在婴儿车里,含着安慰奶嘴,大多老老实实,许是多次抗争无效,形成的消极态度。

 

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这西方的小婴儿,幼年大多困在婴儿车里,服服帖帖,没有半点民主,然后逐渐形成强壮独立的个体。而中国的孩子,幼年呼风唤雨,在成长过程中却形成依赖的天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这西方的育儿观,像老鹰,把孩子尽早踢下去飞翔,有其物竞天择的狼性,形成西方式的独立进取。这种独立性,在老境来临时,却无比凄凉。我们在路上,见到八九十岁的佝偻老太太,移着蹒跚寸步,挪到超市买菜,总是心有戚戚。

 

而中国式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孩子紧紧地贴近母体,形成注重家庭的温情。两种方式,孰是孰非,真不好说。只要不执极端,应该各有所长,我也要从中学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