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家不作为加重艺术品市场乱像


     故宫和首博专家在民间鉴宝

大专家不作为加重艺术品市场乱像

     最近,在世界金融危机仍迷雾重重、前途未卜的大环境下,一年一度的秋季艺术品拍卖却是轰轰烈烈、捷报频传。尤其是中国艺术品更是一场拍卖一次心跳,一次次爆出新的破纪录天价。而每一次拍卖过后,笔者都会接到诸多媒体同行的询问:“真假如何?”

     有人说,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就象一场杂乱无章的闹剧,主角儿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艺术品收藏者,而是商家和专家。一般收藏者乃至大收藏家,只不过是其中跑龙套的配角而已。因为买什么?出什么价?大部分国内收藏家基本上是参考商家有关“增值”的说道,看专家的眼色行事。这样一来,有关专家的说法就渐渐多了起来。正面的有,负面的更多。其中矛盾的焦点多半集中在故宫和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身上。人们对他们的感情非常复杂,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的名声,假若自己的藏品能得到那些大家的认可,当然身价百倍。恨的是那些专家对民间的藏品多半采取否认态度,“是也不是”。

     在最近举办的“中国民间收藏创新论坛”上,主办者和入会者发动了对紫禁城专家们新一轮“声讨”,并倡议国家用政府行为来纠正权威误国的现象。笔者回京后,则听见专家们对此也有一肚子委屈。不可否认,在艺术品鉴定问题上,故宫的专家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来自自身职责的压力。作为紫禁城的“守门人”,往大里说,他们是中国文物的守护者,他们必须高度保持国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既要尽最大可能的收藏并解读不断出现的文物精品,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各种方式流失,又不能让假的、似是而非的赝品混入国家文物宝库,以保持历史文化的纯洁性;

     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通过盗墓、海捞、民间收购、国外买进的文物大量涌现。同时,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高科技含量的赝品也成批量充斥市场。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为了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广大收藏爱好者希望借助文物鉴定专家的“法眼”帮他们“长眼”、把关。像历代宫廷藏品这一类的天价文物,无论站在经济利益还是收藏成就感的角度上,大家更是希望得到最高权威的认定。

    这样一来,不管紫禁城里的专家们愿意不愿意,他们都无以替代地成为文物收藏和文物市场的一个重要瓶颈。说得直白一点,许多人都把利益与荣誉之“宝”,全押在他们身上。因此,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yes or no”,都会强烈地刺激这些人的神经中枢。

     正因为如此,紫禁城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资深专家,平日里多半呆在宫内四门不出,在学生们的协助下著书立说,谢绝一切来自民间的鉴宝邀请,你给多少钱都不会去惹是非,即便是拍卖公司发出邀请,他们同样不买账。记者曾试着突然袭击,拎了藏品直接找到一位在国内最负盛名的老专家,请他给看看。老人家不着言语,慈颜相向,就如同当年佛祖在灵山面对弟子“拈花一笑”,大有让“你自个儿参禅去”之深刻意味。

     记者前面说过,对于实事求是,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的专家学者,作为个体,我非常敬重。但话又得说回来,如同人民法院不能回避疑难案件一样,作为我们国家文物鉴定方面最高权威机构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典型案例,如果一概采取回避态度,势必会造成业界游戏规则的混乱。试想一下,倘若司法部门都去回避疑难案件,我们的法律原则岂不就会松懈、崩溃?

     诚然,由于文物鉴定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如法律法规不完善,而且可操作性不严谨、技术手段单一落后,它与法院断案不具备全方位的可比性,但是它们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却是共通的。就算是对一些文物的认定或否定会引起一些争论,那也无妨,真理越辩越明,真正的学术权威不是靠沉默和不作为来维系的,正常的学术争论总会比概念化的数字口水战,比因为追名逐利而门派林立、相互拆台,要强过百倍。

     尽管紫禁城内有着一些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用以约束专家们的行为,以保持国家顶级文物机构及“国宝”级文物专家的权威性,但是,一声不吭坐了几十年冷板凳的专家们,在这样一个热热闹闹的世界里,还能够继续墨守成规、耐得住寂寞的圣贤能有几个?每年都会有一些专家溜出宫门,到民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鉴宝或讲座等活动,正所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是,就如同要做真正的神仙,就不能轻易下凡,出了宫门的专家一到民间,麻烦事儿就立即缠身:高科技造假、全息仿真,再配上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一处处诱人的陷阱,不由得你不走眼、不走神、不钻“盘丝洞”。一旦你灵魂出窍,厄运便随之而来——上电视鉴宝,你认定一样东西,给定一个价,底下立马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骂你老眼昏花“打眼”了。这还是轻描淡写,更有甚者,编派出持宝者是你七大姑、八大爷什么的,让你老脸没地方搁;你上学习班讲课,下了课就会有人说质(质地)、型(器型)、工(工艺)就那书上的几条,小学生读上几遍也能背出来?骗钱!你若要再上什么鉴宝大会,那就死得更加难看:古董玩器林林总总、新新老老、真真假假、千奇百怪,长着一双凡人的眼睛,谁也不是神仙,能不出错?就算是上帝多给了你几双“慧眼”去雾里看花,你照样死得很难看。每样东西交几十块钱,照你面前一搁,你说假,他个个儿告诉你都是祖传下来的,能有错?我不服!走眼了吧?你说真,他再加上两千块钱让你给出具一张鉴定证书,然后提了东西上拍卖行一家家转悠去,收下了没话讲,若要是拍卖行不收,他能立马找到你骂娘:“什么专家,简直是骗钱!”然后要你退钱,外带赔偿精神损失费,你不赔是不是?好,找家媒体给你曝曝光,让你丢人现眼,几十载英名毁于一旦。近年来,文物市场中由各路神仙惹发的各种纠纷与官司就不算太少。

      虽然现时没多少人还会从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摘抄语录,并运用那些缺乏时尚的经典词句去机械地验证某些时代特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会在一夜之间像恐龙一样从我们这个星球上彻底消失。商业资本对古代艺术品的恶性介入,不可避免地污染了文物市场,一些光怪陆离的财富泡沫,发酵了一幕幕荒诞不经的“国宝大戏”,期间不乏高潮迭起、搞怪连连的华彩乐章,让人看罢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