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贫济富导致的“南岳区划之争”


  文/李清

  今年6月,湖南衡阳市欲进行一些区划调整,其中包括将衡山县的店门镇划归南岳区,结果遭到衡山县一些民众反对,发生了堵路事件。随之,店门镇的区划调整被搁置。(《新京报》12月8日)

  乡镇、县区间的区划调整,在全国是很常见的现象。而衡阳市拟将店门镇划归南岳区,也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南岳区与衡阳市区不相连,是一块“飞地”,该区作为一个市辖区,仅有5万人口,“缺人缺地缺水”。将店门镇划给南岳区,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店门镇的居民也愿意划归南岳区。可为何对这看似合理的区划调整,衡山县许多民众却强烈反对呢?

  有人指出,衡阳市为南岳区“跑马圈地”,是为了应对“省管县”改革,因为一旦店门镇被划走,以后县变成由省直管后,衡山县的空间会变小。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因为一地的发展不在地域大小。衡山县民众反对将店门镇划给南岳区,主要是因为这是个劫贫济富式的区划调整,仅仅有利于已经比较发达的南岳区,对本就落后的衡山县却只有坏处。

  其实,早在20年前南岳区刚刚设立时,衡山县与南岳区的矛盾种子就埋下了。南岳本是衡山县的一个镇,1984年被划走升为南岳区,不仅在行政级别上与衡山县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将衡山县的最重要资源割走了。从此,南岳区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人均GDP居于衡阳市前列,衡山县则成为贫困的农业县,双方的冲突也频繁发生。换句话说,即便没有“省管县”改革意向,衡阳市将店门镇划给南岳区,仍然会遭到衡山县的反对。

  像衡阳市这样,利用资源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做法,原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一方面,发展应当统筹规划,不能顾此失彼。报道中告诉我们,南岳区自己没有出租车,却不准衡山县的出租车载回头客,而衡山县也不许南岳区的大巴到自己境内的高铁站拉客,采矿也不协助南岳区保护景区。另一方面,资源收益应当分享。可南岳从衡山划出后,旅游经济收益没给衡山县得份,现在还要再划走有资源的店门镇,将南岳区旅游经济做得更强,衡山县岂能愿意?

  还要说的是,当初将南岳与衡山县分家,就是隔断文化传统的举措,也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不便。众所周知“南岳衡山”,现在衡山县境内没有衡山岂非咄咄笑话?而笔者去旅游时被导游特意告知,乘车必须说去“南岳”不能说去“衡山”,感觉非常荒诞。国家有规定,调整区划必须征求群众意见。如果先广泛征求民意,衡山与南岳的矛盾及店门之争还会出现吗?

  针对“南岳衡山”的不合理区划情况,湖南省委党校有专家提出,将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合并,设立“大衡山市”。笔者以为,如果这个“大衡山市”,是与衡阳市并列的地级市,只能添乱而无补。鉴于南岳区与衡山县的人口、面积实际,以及与衡阳市的联系情况,笔者建议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区或县级市。这样既能统筹南岳衡山经济社会发展,也能精简机构。

    “旺城”尴尬恐源于拍脑袋“造城”

    中国行政区划:乱就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