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轮廓初现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轮廓初现

                            记者 张敏洁

2009年6月,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获批,西安的发展首次从地方布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西安也正式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而伴随着《规划》的全面落实,西安的城市空间也将快速拓展,据记者了解,未来10年,西安主城区的规划面积也将由第四轮总体规划确定的490平方公里增加到8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成为超级大都市。

不仅如此,未来10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将达到3-5万亿的水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将有超过3000亿元用于城市发展建设,这个数字已接近北京市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事实上,在2010年西洽会期间举办的西安投资环境说明会上西安市副市长董军也表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布局的第5个经济区,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区,西安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而这也意味着西安将与北京、上海一样,成为国家重点推进国际化大都市的三大城市之一。

而《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把西安建成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物流、商贸、会展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与此同时,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以西安南北线为中轴,渭河为水脉,秦岭和渭北为生态屏障,北跨、东拓、西接、南融,主城区、卫星城和城市组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想。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定位

而据记者了解,尽管目前国内宣称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不下100个,但由中央层面在规划中直接赋予的,却并不多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安才表现出了少有的自信。

2010年4月,西安市委召开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务虚会,此次会议进一步勾勒出了西安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轮廓。

会上,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作了《关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初步思考》的发言。孙清云指出,国家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将使西安首次与北京、上海比肩,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判断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化大都市,目前普遍的判断标准包括三大类17项具体指标。西安虽然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和条件,但在很多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把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必须付出艰辛努力,而这也是西安下一步所有重要工作的主题。

对此,孙清云表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应定位为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落脚点应定位在区域性专业性历史文化特色上。

具体讲,就是在国际范围,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全国范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中国中西部交通枢纽城市;在西部地区,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真正成为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北方内陆地区的核心城市。

而西安市常务副市长董军也在5月份召开的第四届大关中论坛上表示,对比有关标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许多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如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旅游资源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优势明显,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通达性强。

不仅如此,西安还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西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会展和金融中心。

因此,未来,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将依托交通区位、科研教育等资源禀赋,整合西安、咸阳两市城市空间,重塑以大渭河、大秦岭、八水绕长安为特色的生态格局,彰显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人文特色和现代大都市的城市景观风貌,科学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空间结构。

   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特色

而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大背景下,西安已经开启了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热潮。

   与之相呼应的是,自2009年6月份以来,西安开始朝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疾行,而东进、西接、北跨、南融的城市发展格局也呼之欲出。

根据记者的了解,近年来,西安社会固定投资的平均增速是30%,而刚刚过去的是2009年,西安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超过2500亿,预计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将超过3000亿。而对于未来的固定投资预期,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惠应吉表示,目前十二五的规划正在制定当中,今后每年投多少钱,目前尚不能确定。但肯定会是一个增长状态。惠应吉说。

  而按照《规划》,2020年西安要建成人口超过1000万,面积800平方公里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就意味着,西安的城区要大扩容,城市道路等基础建设的力度将加大,再加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城镇化的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西安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处在一个高增长期。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冯涛对记者说。

事实上,除了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面积为195平方公里的沣渭新区。西安还将重组科技资源,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面提升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此外,西安还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和文化五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全国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发挥西安金融服务业优势,在浐灞生态区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争取建成陆港型综合保税区,使西安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国际港口型城市。

而西安市常务副市长董军也在7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宣称,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已初步明确,即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

  董军坦言,尽管西安已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和条件,但以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还有经济实力、发展空间、城市功能、对外开放和城市文明等几道门槛需要跨越。

而面对这一现实,董军则表示,西安将力争到2020年,全市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

与此同时,西安也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力争把西安打造成世界500强企业、国际金融总部和分支机构的首选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和管理始终,使西安成为环保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

而当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也已成为西安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普遍关注的焦点。

尽管对于西安来说,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但已经绘就的蓝图使得西安的发展有章可循重要的是,西安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昭宁认为,《规划》给了西安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这为西安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支持,而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则是实现这座古城新生的关键所在。曾昭宁说。

事实上,就在专家们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出思考的同时,政府层面也给出了其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

对此,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在《规划》获批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当前主要是抓好三件事:第一,解决好国际化的通达性问题。第二,产业的国际性。应该有更多的国际性的公司来西安合作、发展,同时西安自己的企业也应该走向全球化。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建设好西安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由此要使西安的城市的建设更加生态、更加人文、服务更加一流。

  而西安市发改委主任王学东也认为,把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除了加快实现西咸一体化,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西安的GDP总量多年来占陕西省三分之一左右,整个陕西的发展方式转变中,西安必须是龙头,这就要求西安发展既要兼顾长远,又要确保眼前。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提速

进入2010年,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明显加快。

今天,漫步在西安的街头,国际化大都市的字样随处可见,这是民间对国际化大都市的最简单又最热情的诠释。而在政府层面,更为详尽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也已出炉。

对此,参与编制该规划的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张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国家对西安的定位。

然而,对于今天的西安来说,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绝非易事。尽管早在盛唐时期,西安就已经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但经过上千年的沧桑巨变,目前的西安仅是一个二线城市。

对此,西安市市委书记孙清云也不讳言,他坦诚,如果要把西安打造成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样的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难度很大,因此,应该根据西安现有的基础和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

然而,在《规划》鼓舞下,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信心满满。而且还为此还制定了时间表,即到2020年,西安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到2030年,西安要建成有特色的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到2050年,西安要建成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大都市;到22世纪初,将西安全面建设成为高度发达、高度文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而记者也了解,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将不会模仿纽约和东京,而这在当地也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对此,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在接受记者采访说,西安要体现出自己在亚欧大陆桥上心脏的推动作用,而亚欧大陆桥目前虽然没有龙头,但是有心脏,而西安作为亚欧大陆桥最大的中心城市,应该也能够成为亚欧大陆桥的心脏。

而进入2010年以来,陕西省政府也将《规划》正式落实到实施阶段,正如时任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所言,过去我们将西安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城市,这次《规划》中把西安定位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我认为这是一个提升、是一个新的要求,也是一个新的机遇。而他在此后的陕西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2010年重点抓好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西咸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2010年3月,陕西省政府又分别召开了《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省推进西咸新区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对《规划》实施工作作出了安排。而在此之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已经陕西省政府审议通过。

同年6月,陕西省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切实抓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七大任务。

据了解,《意见》从解决经济区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确定了7大任务: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加快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建设;建设以杨凌示范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而这些重大任务既是《规划》的核心和亮点,也是实现经济区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所在,必须集中力量,推动率先突破。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雏形初现

2010年6月12日,《大西安总体规划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国际论坛在西安胜利召开,来自海内外的城市规划建设、社会科学、生态环境、区域交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为大西安总体规划建言献策。

  会上,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表示,规划完成后,西安将同咸阳一起,努力使规划蓝图变为现实,让西安咸阳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成果。

  而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也表示,咸阳与西安同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共建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他表示,咸阳将自觉服从于大西安规划,与西安同心携手共建国际化大都市。

  根据规划,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面积12009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面积1280平方公里。

按照设想,咸阳市秦都、渭城以及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都在大西安范围内,其中,咸阳和兴平交界以东的约95平方公里的区域在未来也将成为大西安的主城区。而未来大西安也将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

根据远景规划,到本世纪中叶(2030年~2050年),大西安城市社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而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与此同时,记者也从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正在修订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9-2020)也基本定型,其范围大致为东到灞桥,西到咸阳,南到秦岭,北到高陵,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

根据这一规划,西安东西南北中发展各有主题,重点要做山水的文章。中心城区主要是以保护古城,完成恢复大唐盛世的主题。而东部则以浐灞生态区为主,包括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金融商务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均在此布局,其中包括一个内陆港,它将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出口产品内陆港。南部主要是利用距离西安市只有20多公里的秦岭,让都市人享受大自然之美。西部主要是围绕沣河、滈水做文章。而北部则有渭河、泾河,而且西安市行政中心也将全部搬迁到北部。

而随着西安北站的竣工和全国高速铁路的逐步建成,西安也将形成到其他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届时从西安出发,一小时到宝鸡、汉中,两小时到郑州、兰州、太原,三小时到成都、重庆、武汉,四小时到北京,五小时到上海。而在未来20年,西安也将发展成为人口上千万的国际大都市,城市人口和面积将比现在增加近一倍。

与此同时,《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总体框架也赶在2010年12月新鲜出炉。

对此,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所长赵海春介绍,西咸新区将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板块和城市新区,促进西咸一体化,引领大都市发展的战略新高地,推动大都市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而到规划期末,西咸新区总人口将达到180万,其中沣渭新区100万人,泾渭新区80万人。

借国际陆港实现突围

今天,拥有3000年建成史的西安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沦后再次迈向了国际化大都市行列。而成立于2008年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则无疑是西安迈向国际化的一支利剑。

据了解,国际通行的国际化大都市有17项指标,其中,外贸依存度依然是西安目前的软肋”——国际标准是30%以上,而西安目前仅有20%左右。因此,当地希望通过国际港务区这个载体迅速提升外贸水平。

而记者也获悉,筹备了两年之久的西安保税物流中心也将封关运行,这意味着西安筹划多年的国际型陆港即将变成现实。

据介绍,西安规划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保税物流中心、西安公路码头三大项目为依托,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型路港以及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而西安国际港务区三大核心功能平台建成后,也将实现有效衔接,形成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打通关格局,大大提高西安经济外向度,虹吸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聚集,从而推动西安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大有裨益。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可以使这一国际陆港真正实现与沿海港口城市的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而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已与上海港、天津港、连云港港、青岛港展开合作。而深圳华南城、泰王国国家储备局、青海盐湖集团、新加坡迅通(CWT)集团、海尔集团等数家国际、国内物流企业都已与当地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

  据介绍,西安还将进一步加快西安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希望在年底前获得批复。事实上,国际陆港成为现实只是西安正在加紧实施中大动作中的一项,而这些大动作的目的则是使西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