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与通缩的跷跷板


    

 

通货膨胀正在看不见的货币流通中发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刚刚传来的消息是,国务院出台的控制物价上涨的“16条”已经发挥作用,不少农副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不过,通胀不会那么快离我们而去,政府对付通胀和居民忍受通胀的日子很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

这轮明显通胀似乎是突然出现的,9月和10月两个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分别达到3.6%4.4%,明显跨越3%的所谓温和通胀的界限,迫近5%的严重通胀的门槛。实际上,通胀的发生并不奇怪,当经济增长速度在2009年四季度重回9%以上的高增长轨道之后,通胀的风险就已经存在了。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本来是一种货币现象,前者是指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流通量超过了对货币的需求,后者是指货币流通量低于对货币的需求。但不管是货币流通量超过需求还是低于需求,都无法用货币数据直接表示出来,而只能通过物价指标间接地表示出来,所以,人们往往以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尺度。就一个经济体来说,经济的较高增长和较大的回调是周期性的。在经济周期的高增长阶段或者繁荣时期,需求扩张,货币供应充裕甚至泛滥,人们往往会看到通胀;在经济增长回调阶段或者萧条时期,需求收缩,现金紧缺,于是出现通缩。

这一轮通胀是2009年二季度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逻辑结果。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运行中,通胀和通缩一直交替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曾经出现高达20%以上的恶性通胀。在本轮周期之前的20082-4月份,也曾经出现8.5%-8.7%的物价高增长。接着在2009年初,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进入谷底,即出现轻度的通货紧缩,物价负增长持续了10个月左右。目前出现的4.4%的月度物价上涨,虽然引起一片惊呼,实际上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应对得当,不至出现大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本轮通胀也是中国较快地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一个副产品。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和周期性回落叠加,中国经济本应在谷底调整较长一段时间。以四万亿为符号的经济刺激政策使我们享受了经济较快复苏的好处,不管是决策者还是经济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现在承受明显的通胀压力都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这轮物价上涨有几个特点值得特别重视:一是从经济开始复苏到出现明显通胀时间较短,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过早地面临两难选择,处置不当的话,本轮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可能过早中断。二是本轮通胀成因更加复杂,既有2008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导致货币增发过多的因素,也有国际市场一些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因素,还有美国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内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因素以及人力成本、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因此,治理起来更加困难。三是旷日持久的资产价格上涨已经培育出了广泛的通胀心理预期,通胀存在“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从政府角度说,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和安排好人们的就业是两大主要任务,对于目前出现的明显的通胀势头,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遏制是理所当然的,特殊情况下采取一些行政性的物价干预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治理通货膨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严重伤及经济增长。正如前文所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往往是交替出现的,其内在的逻辑是,二者是一种跷跷板的关系,常常是按下这头另一头就跷起来,政府的调控就是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并尽可能使这种平衡保持较长时间。治理通胀如果力度过大,使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运行的基本需求,物价自然是下来了,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下来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持续的经济低迷。

二是不要损害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要旨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信号就是价格,如果在价格上施加了过多的人为因素,价格信号就会被扭曲,市场机制也就受到了损害。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对价格实施行政干预和管制,而应该尽可能采取增加有效供给等温和手段平抑物价,引导人们的心理预期。

调控物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渡过难关需要决策者的智慧,也需要民众的沉着对待。(原载北京青年报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