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财经要闻(2010.11.29-2010.12.03)


一、宏观经济

我国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

1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重要信息:我国货币政策将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随后召开。透过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的经济政策新信号,我们可以判断出明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转方式: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最大课题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明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都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

一松一稳:财政货币政策重新组合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财政、货币政策双双向保增长发力不同,如今我国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双重挑战,因此要对这一组合拳进行调整,以应对复杂的形势。事实上,从10月份宣布加息到11月份两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已经释放出货币供应逐步向常态回归的信号。

稳物价:积极稳妥管理通胀预期

7月份加快上扬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是今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中最出乎意料的一个。这不仅加重了通胀预期和宏观决策的难度,而且对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了明显影响。胡锦涛之前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明年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惠民生:助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也作出一系列安排,提出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等。

 

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年上半年出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高交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明年上半年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可能出台,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第三阶段,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副司长孟宪堂透露,我国圈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高端制造业将率先成为支柱性产业。

  政府正考虑未来五年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多投资多达1.5万亿美元,希望此举能够加快中国从全球廉价商品出口国向高附加值科技提供商的转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有更多资金向这七大产业涌入。

 

二、重庆新闻

1-10月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状况

根据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12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伴随着工业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向好,1-10月,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呈现亏损面进一步下降、利润总额稳步攀升、综合效益指数不断创历史新高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为四大亮点

一是工业效益整体向好,亏损面降至12.7%的历史新低;

二是工业企业利润仍然保持50%以上的增长;其中利润总额过2亿元的达21家,包括长安福特、长安股份、烟草工业、大全新能源、庆铃汽车、重庆啤酒、雷士照明等;过亿元的企业也则到49家;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创新高,达228.1点。(注:今年1-2月突破200点后持续攀升,1-5月达到219.9点,1-8月达到224.4点。经效指数屡创新高,表明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持续处于快速上升通道,印证了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20万元/人的大关。

与此同时,仍有两大问题需要关注:

一、1-10月,重庆亏损过千万的规模以上企业达55家,亏损额持续上升。其中不乏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渝德科技、重庆电力、长寿化工、双钱轮胎、建设摩托等大型企业。55家企业亏损额合计超过21.1亿元,受此影响,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19.6%,继续呈现“面降、额升”的局面。

二、工业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不减。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93.1%。随着大宗商品等各种成本价格持续走高、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剪刀差”持续拉大以及经济步入加息通道、货币政策趋紧,工业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依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