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课”到“课改” 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改革探微
杜郎口,天卉。
两个让人充满种种遐想的农村中学的校名。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北;一个是公办,一个是民办;一个是课改先行者,一个是师法前者的学习者。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并以突围者的姿态选择了课改。
杜郎口的探索,通过高效的方法和操作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形态,实现了“改变课堂生态”的重大突破。而天卉从杜郎口改革课堂模式的“改课”出发,实现了对课程核心资源——教材的校本化开发与教学资源的再整合,建构了“天卉版本”的全新教学生态,其大单元教学模式,完成了从“改课”到“课改”的嬗变,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
天卉中学所在的围场满蒙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最北面,因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而得名。无比巧合的是,天卉中学和杜郎口一样,也是距离县城12公里。与杜郎口所不同的是,围场是个山区,天卉就偎依在绵延大山的臂弯里,她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周围的山景和田园相映,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
与杜郎口一样,天卉中学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取经者”。而我们走进天卉,需要关注的是,脱胎于杜郎口的天卉中学的教学模式到底继承了什么,又发展了什么?
与杜郎口的“同”与“不同”
“好教育写在脸上”。天卉中学的教育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天卉中学的校园里,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笑脸,你常常会为不经意间看到的张张笑脸感到欣慰,那脸上写满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阳光、向上与自信。走进教室,还有更灿烂的笑脸绽放在那里。
天卉中学的课堂上,鲜有老师的讲授,大多是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展示。无论是上理科课还是文科课,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份学案,依照学案,通过学生的讲解、辩论或朗读等形式,完成教育任务。课堂上,学生可以随着同学的板书而随时移动位置,他们或蹲、或站、或坐,无论是个人独学、两人对学,还是小组群学,每一个学生的神情都那么专注。
这里的学生实实在在成了课堂的主人、主角和主体。课堂上,老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与学生一道分享学习成果。这一点与杜郎口的课堂没有大的差异。
教室的设置也与杜郎口的教室一样,没有讲台,没有讲桌,教室三面是黑板,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改成了“面对面式”。与杜郎口不同的是,天卉的教室中每个小组都配有一个特制的“白板交流桌”,小组展示的时候,几个人身子一围,头顶着头,无需下座位,就可以直接借助白板交流桌书写和交流思想了。不仅如此,天卉还利用走廊两边的外墙设置黑板,课堂需要大展示时,就拉出来两个小组,校长胡志民说,他们的大单元教育,其中的一个“大”也包括课堂空间的放大。天卉的校园里有一处“农场”,秋来瓜果成熟,胡校长说,那也是我们的课堂。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天卉享有了“河北杜郎口”的美誉。刚刚退下来的教育厅主管教学工作的韩清林副厅长,曾经数次到天卉考察,他评价天卉时与杜郎口相提并论,说是“恍惚间觉得来到的是杜郎口”。
记者在采访时同样听到了很多外来参观者几乎一致的评价,在天卉的“留言本”上,一位数学学科的参观学习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是教数学的,数学被认为是抽象思维的体操,鲜有情感可言,难以做到以情育人,但在天卉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数学课堂上,却在学习抽象思维规则的过程中产生如此激昂的学习热情,声情并茂的学习场景。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思维放飞”。
天卉大单元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展示”,记者看到关于展示的要求有如下几点:一是动作要快,展示的同学,要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进入“色”,不耽误时间。二是展示时避免教师站在聚焦处,要关照学生按要求运动自己,要站在便于指导点拨学生的位置上。三是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视线。
天卉注重放大“展示”,胡志民说这是基于对传统课堂弊端的矫正而来的。他将传统课堂为数不多的展示比喻为“明星制”,就像“央视春晚”,即便需要展示而参与展示也永远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专利,他把今天的课堂比喻为“跳集体舞”,每个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演员,既要展示个人,又要强调合作,还要突出组间竞争。可这样的要求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每年新生开学那段,胡校长说,大多数小学并不要求这样做,所以每年他都要围绕新同学专门拿出一个月来,进行专项培训。记者了解到,天卉的新同学培训包括小组长培训、展示培训、对抗培训、评价培训等。小组长专项培训主要围绕“三个能力”建设,包括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胡校长说,别轻看这样的培训,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着眼于学习能力、领导才能和终身发展的教育。
“三型、六步、一论坛”操作模式
在叶建军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上,记者看到了学生的精彩展示。
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科代表首先对上一节课学习的重点生字词语进行了检测。随后,学生开始展示学习完《散步》后的感受。一组展示的是一场关于母爱与父爱的辩论,一同学说:“母爱最伟大,因为母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在我们寒冷时,母亲给了我们温暖,让我知道了阳光的味道。”另一名同学迅速回应道:“父爱虽不细腻,但他却扛起了全家的重担,那伟大的胸襟是爱,无怨无悔的付出更是爱”。接下来一名同学的比喻可谓精妙绝伦:“母爱像一个棒棒糖,看着诱人,吃起来更美;父爱是豆桨,闻起来没味,喝起来却是回味无穷。”
二组展示的是每个人的创作。一位同学围绕文中所描写的春景,改编了一首小诗《春意》,他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就这样每个组依次展示下来,整节课充满着对抗、争鸣、欣赏、鼓励。
叶建军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一节提升展示课,是该校“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三种课型中的一种。
提出这三种课型源于天卉中学对杜郎口课堂教学价值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展示,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反馈,展示即提升。展示是引发杜郎口课堂产生核聚变的关键因素。基于对展示的价值认同,天卉抓住这一点进行了有效放大,以展示为核心提出了“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三种课型,即所有科目授课基本分为这三种课型。
三种课型落实在每一节课上,分为六个基本环节:“出示课题、目标、要求、时间预设”、“分发学案,学生独立学习”、“小组讨论,生成学习成果”、“小组展示,教师点拨”、“组间质疑,穿插巩固”、“当堂检测,落实目标”。
课堂时间的分配与杜郎口一样是“10+35”,即教师讲解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时间,倡导“先学后教”或“只学不教”或“边学边教”,让教师领着学生寻找“水源”。
“展示教育”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胡志民说,“预习展示课”环节中,学案是教与学的抓手,在三种课型中占有主导地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预习课达不到学案设计的目的,后面两个课型将无法进行,预习课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1~2个课时,必须让学生在学案的基础上,完成A、B、C三类目标。对D级目标要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提升展示课”的目标。这一课型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学案的作用,利用独学、对学、群学方式,在教师深入地指导之前,教学目标基本完成70~80%。“预习展示课”中展示的内容要少而精,要对“提升展示课”有指导和铺垫意义。
“提升展示课”则通过追问质疑,提升学习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此课型中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还要显现个人的风采,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巩固展示课”是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落实的环节。在此课型中,彰显的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求教师根据目标的需求设计出梯度,难度适中的练习题,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独立或合作完成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此课型的“展示”,在于发现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达到“一题多解”、“多解一题”,总结规律,归纳方法,从而在智慧碰撞中开启智慧,生成能力。
“三种展示课型最大的优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学习易浮浅,表面的热闹可能会掩盖知识的夯实,最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胡志民说。为此,天卉中学专门设置了“单元论坛”,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以夯实知识为第一要义。
每单元授课结束后,天卉的教师都要对本单元知识结构做一整体梳理,与学生一道利用1-2节课举行单元论坛,师生共同展示,为本单元建立“知识树”,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整理笔记,写出本单元学习心得。叶建军说,增加这一环节,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精讲作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地“二次补充”,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单元论坛”要求学生单独设置笔记,长期保存,作为初三复习的第一材料。
这就渐渐形成了天卉中学特有的“三型、六步、一论坛”教学模式。天卉对这一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叫“滚动循环模式”。胡志民的解读是,学生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极易拓展和衍生出许多新的学习目标,以展示为核心的课堂在时间把握上没有传统课堂的精确性,往往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老师在授课时,要有大时间观念,本课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衍生出的新目标“滚动”到下一节课,以一周的时间段为限或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形成一个闭合循环。
大单元教学思想是什么
天卉的单元授课与通常意义上的单元概念不同。它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设置,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与增补,天卉将其定义为“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思想的萌生源于课堂教学改革之初课时的不够用。一些教师在想能不能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三年教材打通使用,这样可能会节省很多时间。
天卉中学的数学学科最先尝试进行了“大单元教学”的试验,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增、删、补。根据系统性整合教材,合成模块进行教学,真正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使教材的示范作用,例子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学学科的成功启示下,其它学科开始积极跟进。
语文学科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整合后的语文学科主要分为语基部分,包括识字、写字、语法知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古诗文的阅读学习,含优秀诗文80篇;阅读与写作,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整合后,老师和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将重点研究与学习某一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可略作交叉。每一个小的专题就是一个单元,比如语法知识就是一个小单元,一个学期就是一个中单元,整个初中三年就是一个大单元。两个老师专门来承担语基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工作,另外两个老师则长时间的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其中阅读分文体进行,而写作则贯穿于三年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刘金铭说,“大单元”着眼于“大”字,要求教师在教学具体课文时不只是局限于一篇课文,局限于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甚至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把眼光放远,将学生课内的学和课外的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开掘学生的人文视野,让课内的课文学习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引子,让课堂成为调动学生去作课外阅读的策源地。
“大单元教学”首先立足于“破”,大胆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安排”、“学年安排”。把学科知识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从而把“三年”贯通起来,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谱、来弹。
从内容上看,把每一个学期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小单元”,每一个学年的知识视为一个“中单元”,三年的知识视为一个“大单元”。
从教学组织架构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单兵独斗,以课本的编排单元为内容进行备课。而“大单元教学”是以两个班为一小单元,四个班为一中单元,整个学科为一个教学组织“大单元”进行教学安排。
从评价体系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而“大单元教学”是对教学组、单元组、学科组进行单元整体评价。
从教学管理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管理指向教学个体,而“大单元教学”管理指向整体,有效捆绑,强弱组合,无缝隙合作。“大单元教学”是从“大教育观”出发,遵循系统论,整体论原则概括出来的。
胡志民将大单元教学概括为三大特点: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所谓大整合,即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打破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限制,把相邻学科的知识“上挂下联、左顾右盼”,逐渐走向跨学科整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不同学科的教师同上一节课。
大迁移是指先小步进行跨学期、学年的界限,实现同学科的纵向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形成从点到面的迁移,尽而逐步实现跨学科的纵向迁移,是学生体会知识,广泛联系的“美”。从而实现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
大贯通,即“弹钢琴”,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奏。在教学流程上,要求教师先整体“消化”知识,然后在重新编程。把“浓缩”的“营养”反馈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大把大把“吃草”,而挤给学生的一定是“营养丰富”含钙极高的“奶”。
大单元教学真正体现出高效、减负的特点,既发挥了教师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规避了“任由学生自主”而导致的课堂无序,效益不好控制等现象。
教师资源如何整合
“大单元教学”首先要完成对教材的“个性化整合”。天卉依据“大单元教学”思想首先倡导学科教师提出自己对教材整合的思路,然后以学科为单位,对假期个人整合的材料进行“融合”,“归纳”各学科的整合路子,确定了学科的“结构单元”、知识的“系统单元”和授课的“模块单元”。
教材整合后是对教师资源的整合。对教师进行整合,以学科为单位,详细分析每个教师的性格特点、教学能力、长项与短项,本着“大服从,小结合”的原则,确立了“单元教学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架构,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每个教师的强项,都找到了有效对接“强强联合”成为现实,集体备课不再走形式,教师根据自己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可以自选“教学模块”。
天卉将八个班的课堂整合为两个部分,将4位老师按特长分为两组,每组两人,研究一个专题,这样老师可以选择自己的特长进行专题研究,有利于课程的挖掘,两组内容同时进行,每五天为一轮回,即一位老师在两个班上完五天的课后,再到另外两个班上同样的内容,在同一时间其余两位老师也可以互换,每个老师同时担任四个班的课,也就是说每个班有两个语文老师,一是语基老师,一是阅读与写作老师。四个班就是一个中单元,整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大单元。
“我们用一种结构的方式,彻底解放了教师,还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自主权。‘三型、六步、一论坛’模式解放了学生,‘大单元教学’又解放了教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高效。”胡志民说。
实行“大单元教学”,老师可以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与研究,对某一专题深入具体的研究,同时,知识分块,任务分段,更有利于教学和掌握更专业的知识。
语文教师何有国是八年级的年级主任。他说,一门学科有不同的老师教,对学生来说也有了新鲜感,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可以用来拓展阅读。比如在平时的拓展提升课或单元论坛课上,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授课模块的内容适时融入《三国演义》、《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和《读者》上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