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工作必须做到“五个不能”


 

王匡忠:群众工作必须做到“五个不能”
 
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之我见二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十六条》),把群众工作提高到“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确保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做。所以,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求真务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然而,以往的群众工作,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回头,使群众工作有声无色,主要原因是“五个不能”。因此,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注意做到“五个不能”。
第一个“不能”是:做群众工作“不能”没有区分。
群众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好事不香坏事不臭。所以,区分好坏是群众工作最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要抓正反面两个方面的典型。首先,要挑选群众推荐信得过的,群众工作做得好的人和事,大张旗鼓地宣传,让好事香起来,激活群众工作的人气。与此同时,还要抓住反面典型。对在贯彻群众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很不好的,要抓住不放查处一批,坏事一定要叫它臭,唤醒群众工作的紧迫感。尤其是,对出现的损害群众利益的民愤极大的人和事要以党纪国法公开处理一批,扫清群众工作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第二个“不能”是:做群众工作“不能”真方假药。
省委从抓群众工作入手,来落实“十二五”规划,这就做对了。最起码说明,省委真正看准了落实“十二五”规划必然要出现的问题的症结,拿出了一个标本兼治,对症下药的群众工作“十六计”良方。现在,对省委开出的标本兼治对症下药解决深层次原因的十六计良方,必须认真实施计计见效。但是,最怕的是“十六条”真方,到了下面被调包变成了假药,错失根治症结的良机,到时候群众又说群众工作“讲的是真方,卖的是假药”,群众工作又是在轰轰烈烈的落实中落空。
第三个“不能”是:做群众工作“不能”虎头蛇尾。
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这是群众工作“十六条”的着眼点。过去,不少工作,都有个老毛病,就是虎头蛇尾,“一推、二光、三垮台,领导号召再从来”。“十六条”把群众工作重点放在基层,要求与群众交朋友,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30、60”的硬性规定,即:省及省直部门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市、县(市、区)及市、县(市、区)部门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对此,只要严格实施“30、60”的硬性规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工作虎头蛇尾的问题。
第四个“不能”是:做群众工作“不能”形式主义。
“十六条”中指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不思进取、作风漂浮、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要轻车简从。深入调查研究是群众工作关键,对于调查研究真正能理解这“四个字”的恐怕不多,能做到的就更少了。一般而言,到好的企业调查研究的多,真正到有问题的企业调查研究的少;走马观花调查研究的多,真正蹲下来调查研究的少;听汇报看资料调查研究的多,真正解剖麻雀调查研究的少。我认为:调查研究的“调”就是蹲下去刨根问柳,“查”就是还原事物面貌,“研”就是弄清来龙去脉,“究”就是解决问题。这就是我对调、查、研、究“四个字”理解,那种把领导干部下去只是走一走、看一看,什么问题也不解决,硬说成是调查研究,这是对调查研究的侮辱。
第五个“不能”是:做群众工作“不能”磨磨腾腾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是群众工作“十六条”核心。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首先要碰到的问题,必然是“老的办法不管用,新的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要做好群众工作,绝不能在“老的办法不管用,新的办法不会用” 面前,摆在那里耗着,放着那里停着,甚至挂起来冷处理。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讨教,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活。要认真解决贯彻磨磨腾腾,执行慢慢吞吞,甚既不贯彻又不执行的问题,这才是重要的。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其实道理很简单,老百姓感到共产党好,感到社会主义好,感到共产主义有奔头,都是党员干部不脱离群众,与群众交朋友,做群众工作做出来的。实践证明:离开了密切群众,离开了与群众交朋友,离开了群众工作,想好不得好,想快快不了,想上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