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札记第二


       今天读了一篇报道,讲的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事情。它依据各个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将之分为财政全额拨款类、财政差额拨款类、自收自支类三种,进而提出按照这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前此,我接触到的一些研究著作中,一般将事业单位分为生产经营类、行政执法类、公益服务类三种类型。这两种分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依据的是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后者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或者说是社会效用。分类的出发点不同直接关系到未来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补充政府行政单位某些方面职能的欠缺或不足,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某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事业单位设立和存在的最高指针。可是由于在过去的发展中,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不到位,再加上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不清,致使许多本该由政府完成的事务被推向了市场,而一些本可以由市场完成的事务却被行政权力牢牢控制。政府本身不可能亲力亲为,事事由自己来,因此众多的事业单位便被推倒了台前。结果是事业单位越设越多,早已经超出了它所能够承担得起的职能和社会预期。

       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众多,但就个人觉得,不过如下几端:一是,定位不清,不注重社会效益和本身的公共服务功能,片面追求投资收益和回报;二是,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注入成本-收益核算,审计管理等等;三是,外部监管无力,比如事业单位内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角色改由哪一部门或者哪个方面统一行使,在事业单位改制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推出或者保值增值该当怎样进行,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作出统一详尽的安排,必须对此早日明确下来。

        未来事业单位的改革无论怎样进行,我想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已经是逼上梁山,后退无门,只能咬牙前进。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3000万左右的相关人员,他们的利益和呼声有关决策部门自然需要关注,但是这一点并不是我们回避改革的借口和理由。一个群体和集团的利益绝对不能够成为整个国家前进和发展的阻力;但也不能不顾及当今社会利益分化和多元的现实。当局的政策设计再不能像从前那样,喜欢搞一刀切。今后要努力针对各类型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精细完善的改革方案出来,在兼顾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利益和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同时,有效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

 

                                                                                                                                           写于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