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如垠,卷之万象


                           挥之如垠,卷之万象

                       ——孙文强诗歌艺术漫笔

 

    我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读书的时间不多,直到最近该届的“鲁迅文学奖”引起全国的大哗,我才知道还有一种所谓的“诗”叫“羊羔体”以及官员诗人车延高。

 

   认识文强兄不是因为诗。我老家与河北交界,离河北省海兴县仅15公里,而且我爱人就是河北省海兴县人,因此在新浪博客遇到河北省海兴县的博友倍感亲切,便常去他的博客拜访,他的诗都很短,五言和七言绝句居多,读来不费什么时间,这么一来二去,便喜欢上了他的诗。

 

   文强兄本名孙文强,网名“天水宋唐”,是海兴县的一名官员,与官员诗人车延高不同,他的诗多是古体诗,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他的诗恢宏大气,有一种壮美的气质。譬如这首《夏云》:

紫黑赤青白橙黄,大山赶象惊群狼。风云乱渡空拍岸,但观地宙静若洋。

这首诗想象力丰瞻奇崛,意象奇诡,气度非凡。大有“挥之如垠,卷之万象之势。”(司空图《诗赋》) 司空图称赞韩愈的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若以此九字评价这首《夏云》,也可当之。

 

  文强兄写诗往往直抒胸臆、淋漓畅快,绝无矫揉造作、低回靡丽之音,体现了他“气吞万里”的气魄和壮阔豁达的胸襟。如下面这首《七夕》:

  淼淼银河一瀚天,牛郎织女相聚难,谁借长梯横断桥,九霄七夕落人间。

  

  从古至今描写七夕的诗词很多,大都写牛郎织女别离之苦、相聚之情或借七夕描抒写人间别离之怨,而文强兄一反常人之笔调,呼出“谁借长梯横断桥,九霄七夕落人间”之句。这句诗既写的豪情壮阔,又意蕴深远,张力十足,读来大有甘畅淋漓之慨,不落窠臼。

   

   文强兄写诗视角广袤 ,境界阔大,体现了他胸襟宽广豁达,豪放不羁的气度,如下面这首《雨》

   落天点波纹,汹涌入江隐。蛙鸣河渚上,莽原绿野新。

  “落天点波纹”,首句就将人带入一个雨雾苍茫天地浑然的情境之中,接着,第二句“汹涌入江隐”使诗境更增雄浑壮阔;接下来,笔锋稍稍一转,在落雨苍茫、大江汹涌的图画中再添一笔“蛙鸣”,使画面增添了无限情趣;最后一句“莽原绿野新”,一“莽”字再次突出了诗境的开阔,同时也描写了大雨所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整首诗如一幅泼墨画,次第展开,画面虽逸笔草草,但却笔简神足;尤其是“蛙鸣”一句,犹如这幅泼墨画中的一个细腻的点缀,使整幅画卷更添意趣,也使整幅画卷更添灵动。齐白石大师的写意画尝用此法,先用重墨或泼墨寥寥数笔构成主图,然后再以半工之笔添一两只草虫,使整幅画灵气顿显。

文强兄的诗除了这种气势恢弘、逸笔豪放的风格之外,也有冲淡恬静之作。他的冲淡恬静之作写得旷淡高逸、清新自然,读来逸趣无穷。如下面这首《春思》:

冬醒立春头,风捋柳枝袖;芽发夏叶子,今岁几个秋?

立春将至,大地在严冬中醒来,春风捋着如长袖翩舞的柳枝,新芽开始孕育夏天的叶子。诗虽然写的是春,但随着诗中意象的展开,由冬及春、由春及夏、由夏及秋,思绪贯穿四季,暗扣《春思》之“思”字而不露痕迹,堪称妙笔。在语言方面,“捋”字以俗语入诗,愈显浅近自然,无浮华雕琢之痕。

写诗撰文,最难的是幽默。盖炒菜须加佐料,无佐料便无味道。幽默风趣正如菜肴中的佐料,品之滋味无穷、妙趣横生。如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文强兄的诗也有不少妙趣之作。如这首《童子梦》:

六月洼平脆瓜青,赤身童子觑瓜棚。几多稚涩甜蜜梦,尽碎老翁喝斥中。

六月入夏,脆瓜(一种瓜的品种)尚青(未熟),几个光着屁股的童子偷偷溜进瓜园,探头探脑向瓜棚窥看,意欲趁看守瓜田的老翁不注意偷摘几个瓜吃,不料被老翁发现,一顿喝斥,破碎了他们幼稚甜蜜的吃瓜梦。

下面这首《归燕》也颇有情趣:

去秋唱别千里远,今岁复归啼声软。春风识得孙家门,陌巷深处尚觉浅。

“孙家门”所指何处?我的理解是,文强兄姓孙,归燕带春风入门,系孙家门也。读之会心一笑。再如这首《夏日小夜曲》:

树深蝉高鸣,雨打禾叶动。月下蛙声乱,竹楼飘鼾声。

蝉声、蛙声、鼾声相得益彰,共同奏响夏日小夜曲,可谓妙得天趣。

文强兄向来精力过人、极其勤勉,于百忙中写诗不辍,已出版诗集、文集数部,最近又将有《行吟水墨》出版。

在此祝愿文强兄大才得展,成绩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