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伟大的复兴,兼论世界中联引领全球医学发展的新阶段
张生
国际健康产学研联盟主席
World Health Care Congress CEO Summit VIP Members
近年来的中美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世界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一场由后天和分化的实证西医治已病的住院式医学模式向着中医几千年来坚持的面向健康调偏差的治未病的预防模式的回归。不过这种回归是基于21世纪新的信息及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基础上的高层次回归,一切离不开现代科技成果的集成。
这就是由WHO倡导的,发源于1970年代欧洲和北美进而影响全球医学模式的革命。这次模式革命的特点是将医疗过程的重点,从以20%住院患者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单科疾病方式转变为以健康管理为中心、面向80%健康人群的健康防预为中心的现代系统医疗模式。这为我们以系统方法论为特长的中国医药学体理论与悠久的哲学社会医学模式获得了时代的生机。这种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历史性整合,将促使中国医药卫生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越当前西方现代化医疗体系模式,这就是一体化的生理---心理---科技---社会—环境的多组态多层次多元信息交汇发展系统的健康模式。而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就是这一模式的皇冠上的璀璨的明珠和精华。
从单纯医疗模式向现代系统模式的演化,犹如人们 的视野从树木转向森林,是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又一次回旋和升华。它必然会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体系的革命性整合。
这里第一个最大的最困难的难题是关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解释问题。就是用现代西方已经承认的现代理论语言来严格叙述中医的几千年实践原理。
这方面1996年,我与系统工程专家朱松春合作,与台湾科学院院长吴大猷先生的文章一道,在北大朱伯昆教授主办的《周易与科学》杂志上,以“周易与系统科学初探”为题,运用现代混沌数学理论在世界上第一次阐明了“中华易学是宇宙混沌动力系统的数学模型解释”,指出中医阴阳五行及八卦理论体系是中国中医的先贤们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经过长期唯象的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天地自然生命混沌数学模型的解。这一模型是与世界上其他任何生命系统、以及有限能量支撑的物质体系所遵循的生存模式在数学上是相似的。我是用现代的混沌数学理论解释的,这一解释在西方在数学模型上是承认的,说得通的。
第二个难题是对中医维持中庸平衡理论的理解,就是中医的治则调状态,一对多的问题。这是系统论控制论可以解释的问题。我因1994年提出了“军队医学信息网系统设计”“军事教育系统工程”“军队医疗模拟训练中心的系统设计”而加入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我们就证明中医所遵循的医疗原则,是对生命方程模式的一种再现,和对大脑运行内在规律上的一种认识,是对活体生命内禀秉赋上的系统管理原则,是软件上的。而西医的原则是由解剖得来的死体物质层次实证的理论认识,是硬件上的。形成一种观点就是低层次生命的系统集成与统合形成了高一层次生命体的独特特征。当然,这种模型如果要为某些只接受了西医分化知识系统培养的人士所理解与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正如没接受过电磁场理论教育的人不能理解磁现象一样。所以,从当代医药科学成果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站在新的高度分化的时代科技高度的基础上的综合集成,而不是对相互矛盾的各种知识的简单堆砌,这一过程将对于我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由此,产生了第三个难题,就是中医经络学说,是大脑主机对人体物质之体的自动化操作信息探测通道的问题。这方面就涉及到生理与生化中相应的解释的科学基础。人体软组织与穴位的神经末稍的功能态理论(局部现场的多种生物感受器(电磁、压力、痛觉、温觉、触觉、化学等等)与大脑之间的信号沟通以及对脑中生化物质的分泌调控还有肢体局部的点环境问题,如中医的松则通、滞则疼、真气运行的实质是对肌肉等软组织的脑感受状态调控及反馈)。人的感知是将肌体与大脑相联系的关键环节,这是当前经络研究的最有意义的领域。
人体的穴位分布于人体整体调控体系的各个关键节点,实质是综合调节人体的肌肉状态来操控人体实现大脑主观意图,穴位所在位置为数个神经所在的综合点,故其状态可以反馈人体所处的状态,是一种对生理体系的反映方式。正常的时候,肌肉放松,感觉健康,气血运行良好,异常时,则肥瘦偏枯,促紧压迫,纠缠疤痕,使得感受器发出异常信号,相应地脑内生化组合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就影响了整个体系的状态。是故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对人从表及里的健康状态判断。火针、按摩与小针刀等有疗效的原因也是这样。这种感知分布于皮肤、肌肉、筋膜、骨髓、等人体有机组织之中。是人体生命态的一种指标反映。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祖先的伟大理论所惊讶和赞佩。
第四个问题是对多层次、多子系统的人体生命系统的归纳与管理。中医整合医学体系的方法论优势是:一是对个人生命的时空维度上的观测与管理。以健康为常态基准对整个人生进行持续观测与调整全程管理的观点;将人与社会及自然环境视为一个完整观测体系的观点;将心理情志与身体疾病状况相联系及相互影响转化的观点;对人类体质进行分型从而确定整体调整与个体治疗方案的观点;等等。再借助于系统化、标准化的诊疗技术与设备发展与进步,以及当代医学有效的疾病针对性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以及生物医药领域所取得的从原子、分子到DNA、细胞、以至于组织器官、人体全身的各层次科研成果的知识积累的系统化。
第二个是从人类个体到社会人群,从区域到国家进而到国际的各种健康信息的观测、计量与图示化管理。以至于借助于卫星技术所进行的疾病分布的图像监控信息库手段,再考虑到全球高速宽带网络所带来的医学海量图像信息的即时传播便利,还有正在日益完善的系统化低成本家庭检测手段与受众健康知识的个体普及,直接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自我健康知识觉醒、社会健康促进环境持续性逐级改良的健康传媒化管理的时代。这就是中国健康医学模式的强项与优越所在。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即能活人,亦可济世”的原则,再结合现代公共医学的原则和环境医学成果,可以实现全球层次上的医学整合。
第五个问题是对中药学组方原理的理解。
首先就是中药学主要是对自然界的药用动物、植物、矿物等按照真身的体验及临床实践进行按理论归类,再进行综合运用。当然其中包含了有效成分(地道)、及状态调节能力,药物间的组合在人体经络中的反映等等。这里不细说。
第六个问题是要将“健康城市”甚至“健康民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来思考,并成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核心依据之一,从而使各国的国家及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有一个哲学层面的提高,这是节能环保、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后的自然归宿。
值此十二五计划制定之际,我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现代全球中医知识体系教育中心平台;二是加强中医知识理论素质教育项目;三是促进以主动预防与健康保健为中心的政策体系环境的形成。
第一点是促进国家加强投入,立即应用宽带信息平台迅速加强对世界中医针灸行业的标准化规范与领导。随着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出现以及融合,人类社交与信息交流方式与信息形态正在进行着梦幻般的革命。以电子书,移动手持阅读终端等为代表的载体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创新,也给我们中医针灸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方便的发展机会。
-----建议建立一个面向世界的现代全球中医知识体系教育中心平台,进而领导世界中医针灸事业的行业发展。
第二点是对下一代专业素质的高度要求。就是要建立培育新一代具有现代医学系统知识即综合的西医知识的高级中医针灸人才项目(从小抓起),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中医针灸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地位。形成对健康专业知识的专家级的判断水平,对大量新技术、新术语的创新掌握,对各种先进行业知识的广泛涉猎,以及对中医针灸事业的高度忠诚,这意味着大家要继续培育新人并进行不断的激动人心的知识创新与技能创新。还需要我们向世界普通大众的知识传播与行业威信的树立。
第三点是伴随着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卫生系统的蓬勃发展,要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医传统知识与技能战略性目标体系,并促使其带动大众文化的转变,从而促进国家基于健康保健和主动预防的卫生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恰如前40年由环境保护概念的推广演化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一样,新的健康国家的建设目标也必将推动国家以至人类发展目标走向建设健康社会的美好未来。这需要大家不断的辛勤工作以促进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