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睿成 史贤龙
又到一年结尾处,到处都在总结与展望,我发现“纠结”的社会现实、纠结的思想与情感正弥漫在很多人的情绪之中。
写这篇文章杂文,起因是26日在《21世纪网》上看到对网易丁磊的一个访谈,丁磊自称“这十年很纠结”,给刚刚过去的新世纪中国黄金10年的热情破了一瓢冷水。
中间是我昨天(30日)在大众书局看到一本书,远看书名象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因为看了这位被标签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文集《醒来》,看到封面装帧很有点新潮,走近一看,却发现这本书叫《那些有伤的年轻人》(上面这两本书我都没看,图片是从当当上截下的)。
为什么把这几个事放在一起?因为丁磊、许知远、庄雅婷都是70年代人。
这三位应该算是成功者了吧?但是对社会的评价却都显得如此深沉忧郁,让我想到海子、或者仓央嘉措,男人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女人要听一宿梵唱,只为与心中的白马王子相见,如此才能抚平这些忧伤与有伤的年轻人。
又看到《凤凰网》的年终策划:十大学者纵论中国向何处去专题,周有光、吴敬琏、资中筠、李泽厚、萧功秦、秦晓、周其仁、许小年、张维迎这些以60年以前生人为主的学问大家,对“中国模式”、中国未来充满“忧患”之情,大有鸡鸣不已、风雨如晦之状。
过去的30年,新世纪的10年,中国究竟怎么了?
80后很愤怒,70后很纠结,60前更忧患,60年代(60后及60边)在干什么呢?
潘石屹(1963年):正在忙着庆祝将上海东海广场顶层卖出10万元/平米的写字楼天价,预示2011年SOHO中国在上海大展拳脚之吉兆。
张兰(1963年):“大小恋”将俏江南的知名度从高端商务人群推向公众,在中餐标准化上开创潮流的张兰说她并没有想过企业家,她“热爱艺术家的自由精神,那是一种思想的迸发”。
马云(1964年):淘宝年货团购再次显示了巨大人气的力量,以一天成交3059万元给“千团大战”的新锐团购网们一个下马威,马云的云峰基金投资张艺谋、王潮歌的“印象”公司。
冯仑(1959年,60边):针对牛根生、黄光标的“裸捐”,发表意见:裸捐会让中国回到改革开放前。
黄鸣(1958年,60边):正在意气风发地以太阳能教主的姿态推广他的商业智慧培训课程《舍得》。
郭凡生(1955年):也在大力宣讲其《中国模式--家族企业成长纲要》。
显然,60年代及60边的企业家,似乎更加“入世”,没有花太多时间忧伤,虽然他们才是真实经历了过去30年的野蛮生长阶段,没少受伤。
读到丁磊在采访里说,“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不觉凛然。本来没想这个事,听丁磊这么一说,我检视一下自己,发现我是看书的时间多过写书的时间。其实很手懒,2007年开博写了小半年,最后结集为《潜思江湖》,最近开博也带有逼自己不要太手懒之意。
我总觉得自己读书的时间太少,还需要分心、参与各种公司事务,但是渐渐地也训练出一种直觉:就是与人交流或讨论事情的时候,会从他的言论里看他对所谈话题,究竟做了多少“功课”,是否充分了解该话题所涉及的内容。
比如要驳论,应先将被驳之论点仔细研读一下;要立论,需对要立之论有系统思考。
中国这本大书,解读不易。
中国有记录历史的传统,但自《史记》之后,历史变成了由统治者书写自己的成功史或《资治通鉴》,民间文人编写八卦性野史裨抄;缺乏黑格尔、斯宾格勒、哈贝马斯、汤因比等西方历史哲学的“反思性”传统。
黄仁宇“大历史”视界下的某些结论,正在被证伪: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认为未能实现“数目字的管理”,是明末以至于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今天中国已经在用数目字管理了,民生与社会的问题亦未见解决。
2011年开启的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学者与公共知识分子们,不要再那么忧伤,也少晒些其实并不可怕的伤口。
如果中国的学问家、政治家、企业家以及普通人,都能学习领会
Say more.Think less.Listen nothing.
上面是我自己编的一句英文,意思是:说的很多,想的很少,从未聆听。
我想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而中国古语早就说了,正确的方式是:
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向大家推荐正在看的一本书,没有时间读孙中山全集或选集的,可以从这本箴言集里快速领略到伟人思想的震撼。
夫天下之事,不患不能行,而患无行之人。方今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而尤患于不知之人多。(孙文《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这是
大家如果同时看《毛泽东箴言》,就会发现毛主席才是中
如果我们能学习一点两位伟人的思想境界,我想,纠结会少很多。
转引: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琳桦 杭州报道 2010-12-25
丁磊:“这十年很纠结”
12月15日,杭州网易新办公楼,网易创始人、首席架构设计师丁磊点上雪茄,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当别人忙不迭地跟随互联网大潮进入一个又一个新领域,不停培育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或进入海外市场时,丁磊看上去却仍不慌不忙,始终守着游戏赚大钱,即使是在搜索、微博等新业务上有所投入,也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大张旗鼓的势头。
丁磊,1971年生,1997年6月创立网易,将网易从一个十几人的私企发展到今天拥有3000多员工、在美公开上市的知名互联网技术企业。创立网易前,丁磊曾是中国电信的一名技术工程师,后担任美国赛贝斯(中国)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
创办公司后,丁磊把资金和精力主要放在开发互联网应用软件上,并于1997年底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双语电子邮件系统。2000年初,丁磊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转而出任网易公司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2001年3月,丁磊担任公司首席架构师,专注网易远景战略的设计与规划。
这些年来,随着2009年从第九城市手中抢走《魔兽世界》,丁磊的最大新闻莫过于“养猪”。他对中国科技业的定位和发展如何思考与判断?他对网易又是如何规划?
《21世纪》:过去十年造就了网易,今天回过头去看这一段历史,你心中是什么样的感情?
丁磊:从全球来说,我认为这是非常透明和矛盾的十年。说到透明,从1990年到2000年是不够透明的,因为没有互联网,信息没那么流畅,但也往往在这最近透明的十年,你可以真正看到哪家公司在干什么,哪个产品在真正接近消费者需求,而这十年正好也是中国入世十年,互联网让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村,关贸物流又让我们可以成为世界的公民,每一刻我们都能感受到创新和技术带来的改变。同时全球这十年也是充满了矛盾,为什么这么说?我2003年SARS时曾看过一本书叫《基业长青》,它在里面研究了全球十几家超过50年历史的公司,包括IBM、索尼、柯达、SUN等,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企业其实就是在这十年中突然遭受了巨大打击,有些公司倒了,有些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当然剩下的也有活得不错的,比如沃尔玛等。
说到中国这十年,我自己认为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中国的确是出现了很多企业家,也出现了很多非常聪明的人能抓住宏观经济需要的十年,包括像矿老板和地产商等,但是我也觉得,我们到今天在很多方面实际上都还是落后世界一些领先国家和企业的。如果你看得再清楚一点,实际上我们生活环境变得更不安全了,比如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有很多数据能支持我们论点,中国这十年用了多少化肥?多少抗生素?如果你把这两个数据拉出来你就会知道,我们是多么恐惧地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安全的地方。你说科技的进步也好其它什么的进步也好,最后都是落实到以人为本,就像政府说的都是“民生为本”,但是民生真正落实到的不就是衣食住行、医疗或教育吗?
《21世纪》:你是说这十年中国科技进步了,但实际上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仍然很低?
丁磊:是。我们先来说“衣”,中国有真正在时尚意义上的媒体或高技术含量的设计师么,你看看你穿的这个衣服牌子,Abercrombie&Fitch,美国的是吧?所以我们都是在follow别人东西,包括时尚媒体,不是日韩就是欧美的,作为一个东方有2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对自己穿着的时尚定位在哪里?今天好多稍微富裕的人都以挎LV包或者香奈儿的包为荣,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背得出去只要贵就觉得有身份,那是对审美的一种缺失造成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实际上反而是虚了,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认为,我们为什么不去探索自己的品味呢?
接着“食”,中国的食是非常有品位的,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与中国美食的多样性相比,但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不安全;那么“行”呢?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年消费汽车最多的国家,但你也知道我们的石油是全世界最贵,甚至某些地方的行是非常拥堵的。
而今天的教育也是一样,我们的确扩招了,但在有量同时谈得上质吗?今天的人越来越不想读书,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再看大的医疗问题,由于食品的不安全及因污染造成的各种疾病的多样性,现在的疾病比以前可能更加复杂,你看SARS是怎么出来的,以及HIVI,就是非常复杂的抗生素滥用导致的一个结果。
《21世纪》:看起来你对中国这十年的感情还蛮复杂的。你经常想这些问题吗?
丁磊:我觉得要想啊。我觉得十年总结,媒体不应只停留在歌功颂德,而应该反思。比如昨天我和几个朋友聊到这几年自然灾害好像越来越多,但我们仍然觉得很无力啊,实际上科技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但为什么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还是像原始人一样脆弱无力呢?这种感觉并没有根本性变化,或者说科技带来的喜悦并没有在对人类保护上起到根本性加强,起码在中国我们有这种感觉,那么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泥石流吧,这可能和植被保护等方方面面都有关,但如果我们不去思考这些根本性问题,而只在欣喜有多少人获救,这是非常错误的。
另外我也觉得中国在评价自己好或不好时,不能只是回顾过去,另一方面还是要做横向比较,不要总是看自己GDP增加了多少,还要去看看其他一些有意思的国家,比如以色列,这绝对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以色列有很多高端技术,包括在制药、转基因和生物等方面,事实上QQ最早的模型ICQ也是以色列人做出来的。还有德国,德国也是欧洲中非常牛逼的国家。
我的意思是说,现在你再去说今天中国是服装出口国第一、人均多少牛仔裤是中国制造的时候,你要看到,世界上做衣服最好的国家仍然是在意大利,这可不是一个短暂粗糙的制造业,人家已经在面料和设计方面完完全全地领先了,那涉及到整个纺织工业线。
《21世纪》:你觉得,在这么一个大环境,和这个大环境中的人,与网络游戏行业会有什么联系?
丁磊:有关系。网游其实就是内容,和电影一样,但我觉得如果是一个连什么是自己的时尚都处于迷失的文化状态下,要想在文化创意领域站在世界之林,那是不可能的。我想表达的一个大意就是,全民或说中国主流价值的缺失,现在我们公司大家都在谈论类似话题,怎样让社会更好一点。还有一个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
《21世纪》:比如说我直接把你公司人挖走就行了,根本不需买你的专利。
丁磊:对啊,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力,中国很难在任何一个尖端的创意型行业位于世界之林,这个知识产权也不一定体现在游戏行业或文化行业,其它还如药物行业等。
《21世纪》:去年我参加伯克利一个会议,麦肯锡中国总负责人面对美国人做演讲,他说几年前外资大企业老问他,中国政策问题到底稳不稳定,但最近几年,问题开始变成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换句话说,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已被重视,然后如果外企来中国能把中国企业打败,到世界上就无敌了,当然这个打败是把成本等什么都综合考虑进去。
丁磊:我觉得他说的所谓打败,是在某个领域,比如说快速消费品或衣服、家具等劳动密集型方面,绝不是技术含量的领域。你看人家苹果东西在美国设计,组装都在中国,但你不要忘了里面CPU和液晶板都不在中国,液晶板是韩国的,而CPU是ARM的。
有些东西,国家的基因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超越,我给你举一个简单例子,1970年时日本发明了第一块石英手表,当时瑞士整个国家就抓狂了,说这么好的手表、一个月差一秒,机械手表哪里做得过他,然后整个瑞士制表业就要崩溃了,大家看不到前途了,但是你今天再看过来,世界上最顶尖的手表还是在瑞士,日本民族的基因就决定了他只能做石英手表。
《21世纪》:你比较悲观,对吗?
丁磊:我觉得是这样,本身商业要有利益诉求这是必然的,因为有股东、员工要负责,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长期的,有些东西是短期的,企业可以多做一些比较长期的事情,比如知识产权的授权。
你看苹果iPad和iPhone4有一个芯片是叫A4,这个CPU是英国一个叫ARM公司授权的,这家公司从不生产CPU,它只提供知识产权的授权,但这样的一个公司在英国和美国都可以生存,在中国能生存吗?不可能,因为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美国有很多这样诸如此类的公司,再如高通等。我们中国没有这样的环境,所以欧洲国家也好,美国也好,他们的强大,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决定了他们可以在一流设计和应用方面成为一流企业,而我们只能成为二流跟随者。
《21世纪》:我在硅谷呆了两年,硅谷很重要一个就是在人才方面的积累,你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不是在慢慢变好?
丁磊: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即使有人才,但资本家都转去投房地产和急功近利去了,你有人才有什么用啊。我就和你讲一个案例,比如说我们养猪,我们两年前进入的一个事业,这是中国多大的一个产业,都说民以食为天,全中国一年消费掉六亿五千万头猪,如果每头猪是1000块钱的话,光生猪的销售额就是六千亿产值,但是你要知道,这其中究竟有多少科技在里面做了投入?有多少人才在里面做了投入?今天中国生猪整个加工工业是多么的落后,就这么大一个产业,大家都不愿意去看,资金不愿意进去,人才不愿意进去,还在那里想方设法搞投机,所以牛奶里出现“三聚氰胺”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我们在做这个项目之前都不知道牛奶里是有“三聚氰胺”的。
《21世纪》:根据网易近几个季度的财报,目前网易收入主要以游戏和广告为主,其中游戏收入比重更占总收入的90%以上,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普遍表现出多条业务线同步行走的格局,网易是否存有危机感,或这是专注的一种新机会?
丁磊:我觉得网易的游戏业务很重要的,还是立足本国的消费群体,然后通过自主创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娱乐体验消费体验。
《21世纪》:就没有想过去国外市场赚点钱吗?很多公司这样做。
丁磊:时机成熟不排除,但对我而言,目前还不是一个好时间。我觉得对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在于进入的早或晚,关键在它愿不愿真的通过技术和创新改变消费者的体验。你看苹果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做MP3的公司,老实说其实他们当时做的时候我是很看不起的,因为那时韩国已有一批公司做得很久了,但为什么苹果做iPod仍可以取胜?不要忘记,他后来在iPod上又加了一个通讯功能成了iPhone,现在iPhone4已取得巨大成功。所以我更在意的是,消费者真正的体验是什么。对一个企业来说,可以进入一个领域早或者晚,但对消费者来说,他不在乎的你进入晚或者早,而只在乎你的消费体验是什么
《21世纪》:但在我们外界看来,仍挺疑惑的,你看这些年网易手头其实有大量现金,光汇率一年可能就会损失很多钱,为何将其握在手中而没有做一些新产品的投资或布局,或者已经有所行动?
丁磊:苹果人家500亿美元的现金都不急着到处投资,我们只有10亿美元,为啥就要急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