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断接到同事和朋友的电话或者短信,谢谢大家的关心,对,我的确要离开这个呆了超过10年的单位,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我对生活方向的一次小小的调整而已。
新闻是一个站台,我这辆列车终于要开过去了。
有个平常不怎么说话的同事在微博上留言说,挺遗憾以前没有多聊聊,因为那时候觉得时间很多机会很多,结果忽然发现共事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可不是吗,生活永远这样,不经意地流逝,不经意地错过,不经意地遗憾。
之前辞职,我别的都不担心,就担心家人的反应。5年前我曾经也有过一次离开的举动,那次我爸我妈天天跟天要塌下来了一样,发动各种能发动的资源劝我回心转意。最终我还是留下了,因为那时候我也多少有些舍不得。
这次面试到快结束、离开已经基本成定局的时候,我试探着先把这个消息跟我妈说了。我妈沉默了一会儿,说:“现在跟5年前已经不一样了,你也不是冲动的小孩子,如果你觉得应该做,那我就支持你。”我妈的态度让我轻松了一半,不过以我对我家那个顽固老爹的了解,这么大的事情他听了一定会情绪激动影响病情,就让我妈先甭跟我爸说。
签完OFFER后第二天,我打电话回家,正好是我爸接的。我跟他聊了两句家常,然后貌似漫不经心地说:“爸,我换工作了。”我爸一愣,下一句话并不是问我换什么工作什么职位挣多少钱,而是“那换了工作后你开心吗?”
我爸的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说:“当然开心了,最近三年,这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爸说:“那就好,你开心我就开心。”其他什么都没问,弄得我还有点不适应。
我妈倒不奇怪:“你爸去年大病一场,在阎王殿前打了一转,已经想开了,人这一辈子要是不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那活着得有多累啊。所以儿子,不用犹豫,做你觉得应该做的吧。”
心里最紧张的那个结,瞬间就解开了。
二
也有朋友说你表这么高调嘛,万一做不好多丢人呢。呵呵,谢谢啦,不过呢,中国人都活得那么含蓄内敛,所以偶尔也请允许一两个人活得稍微高调一点吧,这么多年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争取不断公开地向更好的生活迈进,这不丢人也不伤风败俗更不伤天害理,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而已,有什么好低调的?
所以不管未来的新工作好做不好做,竞争激不激烈,有没有办公室政治,我都不在意。我会做最坏的打算,然后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它,就像在过去十年那样,无论报社如火如荼还是步履艰难,我都在地认真工作。
当然,也不是真没有值得说的事情——作为浸淫过北青报成长黄金时期的我,最遗憾的便是最近几年报社业务氛围的日渐消褪。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写不出一篇大稿,有天一个从来没有打过交道、以前也不认识的大姐,看我在办公室里苦着脸改不出稿子,跟我闲聊了很多她当年采访类似事件的经历和写作的得失,结果让我豁然开朗;在记者部写深度的时候,郑直已经是很有名的记者,是她鼓励我在每次采访后写一篇手记,这一写就是好几年,后来成了我博客的发端……
现在就算一个部门里,都很少有业务探讨的机会。在发展前进这么快的产业里,缺少这样的氛围很容易让人产生茫然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知道机会在哪里,不知道除了新闻自己还能做什么。
其实学习和积累这两件事,跟外人无关,最终获益的还是自己。看书写手记听英语这种事情,远比寻找未来目标这样宏大的命题贴切。
三
谢谢有的朋友抬举,其实我父母并不像你们猜的那样,他们只不过是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并非美国高层人士,我的下一个工作也不是靠家庭背景、钻营拍马或者人际关系得来的。
这不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但同样也不是历史上最坏的时代,但这真是我们切实生活着的时代,所以,请允许有人保持一点点纯洁的向往。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意志坚定,不走弯路。
我的领导在我还是实习记者的时候就在带我,国内部2年、文化部5年,我们在一起合作了7年时间,其间见证了彼此职业生涯的起伏和峰谷。尽管报社里有人觉得她不好相处,但是很多看似好相处的人,都未必像她那样可以接受下属当众发脾气争执甩手走人并且过了就忘从不会给人小鞋穿。
这是个不完美的世界,我们也都是不完美的人,所以谁能够正视和尊重自己的这份不完美,谁就会少一点羁绊,所以我们能够彼此信任地共事到现在。
当然要取悦每个人是不可能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声音钻出来。无关紧要的,直接漠视,忍无可忍时,无须再忍。这十年里,也不是没有经历过背后冷枪身边冷箭,能够安然存活到现在的很重要原因,不过是不害人,也不惧坏人;不惹事,也绝不怕事。
所以无论是变动还是留下的人,保持一份天性就好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向往的世界,区别只是有的人一直在向往,有的人在靠近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