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力的比拼
罗天昊 赵翰之
随着珠三角发展步伐的放缓,珠三角之外的广东城市,反逆势增长,作为珠三角的边地,韶关、河源最近几年均风潮千里,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两大城市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
就五年增长情况而言,增长最快的非河源莫属。自2004年至2009年,河源历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7.9%、12.5%、27.3%、20.7%、10.7%、10.6%,其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73.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16.95亿元,5年增长2.5倍,其中的2006年和2007年,更是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
韶关的速度稍次之,自2004年至2009年,韶关历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3.5%、12.3%、12.4%、14.9%、10.6%、10.1%,其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325.0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71.73亿元,5年增长1.765倍。
就世界范围而言,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活力。而珠三角的崛起,亦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大,珠三角几大经济强市,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拥知的知名民营企业,超过全省的60%。
河源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体现后发优势,其秘密就在民营经济的崛起。至2009年,河源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2.13亿元,增长13.3%,高于总体经济增长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而正是在河源经济增长最快的2006年,其生产总值增长达27.3%,为广东省第一,当年,河源的民营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2.2%,同时,工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2.5%提高到40.3%,工业比重上升到历史最高,实现了工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历史突破。也正是在这一年,河源在广东的排位是实现了跨越,GDP总量超越云浮、汕尾二市,甩掉了城市排位的末位。
至2009年,河源的民营经济比重继续上升,达到53.3%。
无论是内生性的本地经济,还是未来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源未来的希望所在,仍然是民营经济。近5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东莞与中山,排名全省第三,前途不可限量。
祸兮福之所倚。
由于多年以来担负保护珠三角水源的重负,河源对于环境保护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制约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河源工业基础的相对薄弱,在未来反成为优势,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往往是与国营企业密切相关,而河源未来所要发展的四新产业,其主流企业正好是多是民营企业。
河源市广东省指定的产业转移重地。而河源对于产业转移的反梯度转移的思路,决定了其不会走重工业补课的路,而是优先发展四新产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在这个行业内,无论是无锡尚德,还似乎江西赛维,都是民营企业。而本次河源所引进的汉能,亦是民营巨头。是,而在新电子领域,河源的手机在2009年增长达到增长98%,其龙头企业,赫然是来自深圳的中兴通讯,亦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可以预见,未来河源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多为民营企业。这是河源与湛江临港工业主要引进石化和钢铁等国有企业根本不同的地方。
2009年河源皮革鞋靴、化学原料药、中成药、软饮料等产品产量增速超50%。而从事这些行业的,多为河源本土的民营企业。
事实上,河源民营经济发展的转折,早在2002年即已发生,当年,河源在考察浙江特别是温州之后,决定走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之本。为此,河源出台了诸多鼓励性政策,此后,河源民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2005年,河源为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三友集团等企业筹资1400多万元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出资600万元,成立了广东友力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
目前,河源民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6.23万个,从业人员30.92万人,分别增长17.3%和4.5%。税收贡献率达44%,而很多以前的河源国有企业,也已经完成了改制。
而韶关则正相反。作为三地增长相对最慢的城市,韶关正是被其以前的优势所累。
福兮祸之所依。
2009年,韶关全市生产总值571.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33.7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高达60.2%,但是占比却只有而这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多为国有重工业企业。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增加值261.05亿元,占全市GDP比为45.7%,不足50%。
韶关经济的活力不足,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过于以来韶钢、韶冶等大型国有企业,国有重工业的比重过大,一直以来,挤占了韶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缺少足够的支持,致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偏低,降低了韶关经济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亦导致韶关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而韶关未来,要增强经济活力,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内生性经济方面,适当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此前已经改制成功的韶关液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其改制模式值得韶关国有企业借鉴。
而在未来韶关所要发展的本土高科技产业领域,应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目前,这种趋势也已出现。2009年,韶关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为58.8%。
此外,得益于韶关的国家二级交通枢纽的地位,韶关的商贸必然成为未来一大经济增长点,而在大众消费领域,韶关需要培养更多的民营企业。事实上,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8.45%。
二是在在外向型经济领域,韶关无论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还是引进外资,都需优先引进富有竞争力,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目前,韶关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经营汽车铝箔,凡口铅锌矿收购澳大利亚PEM公司50.1%股权。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更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完成,目前,比亚迪与韶关合作兴建国内最大的试车市场,并开设汽车零部件业务,宏大齿轮、正星车轮与广汽日野的配套业务也即将开展。未来,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如莞韶、东莞石龙(始兴)、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在引进项目上,除引进 “广东现代产业500强”之外,恐怕还需要开门门路,容许一般性的企业进驻,彻底改变韶关由重工企业,特大型企业控制命脉的局面。
在不久前公布的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优秀地级以上市中,韶关名列第二,仅次于佛山,韶关未来作为交通中心和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定位,将逐步中和目前国有重工业的占比,一个产业多元化的大都市韶关,更需要的是大众消费产业,而非传统制造业。
湛江的处境与韶关类似。都是重工业居主导地位。
至2009年为止,湛江全市生产总值1156.1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64.7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26%,民营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37.8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
而湛江与韶关不同的是,湛江的重化工业,其主导力量都是外来大型央企和地方国企。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等,在湛江的投资动辄数百亿。湛江的内生性经济极度匮乏。
同为沿海经济,湛江与温州不同的是,温州的民营经济,几乎全部集中在几大主导性的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制鞋业、服装业和低压电器业三个行业,温州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而湛江的民营企业,在工业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其生存空间被众多的外来大和尚挤占。
本土企业的弱势,使湛江未来的经济结构将长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调整。目前,湛江的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家电、饲料、农海产品加工等领域,这些行业的民营企业产值,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44.9%,几近一半。虽然湛江口号上称,要发展现代制造业,但是,恐怕只能停留在希望之上,难以落实。而在产业转移,湛江临海工业区,承接的更多还是石化、钢铁等外来国有重工业企业,湛江第二产业,将长期游离在主流行业之外。
湛江民营经济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在第三产业,2009年,湛江民营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2.04亿元,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 的贡献率达77%。创造了全市就业机会的80%,也许,这是湛江作为西南出海口,以及港口城市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湛江能够成为与香港、新加坡鼎立的遏太平洋、北部湾、印度洋等港口城市,则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彻底改变湛江的经济结构。目前,香港的服务业,就已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并且几乎都是民营企业的天下。
但是,湛江的港口城市地位,最主要还是受到大西南内陆区域以及北部湾诸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命运在别处。
湛江不可能坐等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崛起。所以,湛江目前要增强经济活力,其一是发展本土支柱型工业,主要集中在大众消费、现代制造业领域,在这些领域,彻底放手,效仿浙江的做法,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培育民营企业的成长。事实上,在湛江的183个市级名牌中,就有137个是民营企业品牌,占全市名牌总数的75%。只是,湛江的名牌,在整个珠三角乃至全国,并无特别名望,有来自众多央企的泰山压顶,湛江的民营品牌,还没有龙头性的巨头,在广东100强民营企业之中,仅占一席,离整体的强势崛起。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湛江进行功能分区,除临海区域承接石化和钢铁工业外,其它区域,主要承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大众产业。
另外,就是借港口经济,海岛旅游之便利,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虽然湛江成为北部湾中心尚需要时日,但是,起码作为港口城市,雏形已成。湛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近三年增长迅猛,自2007年至2009年,从382.16亿元增长到571.71亿元,其增长率分别为19.5%、22.4%、22.2%,创下1995年以来的最高峰值,作为未来大西南、北部湾中心乃至亚太中心港口城市,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崛起,或许才是其未来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