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韩国首府汉城变首尔以后,中国的首都就变首堵了,若干年过去了,唯一的感觉就是越来越读了。治理拥堵问题已经使出吃奶的劲了,N个计划和措施都未见成效,唯有大领导出行封上几个路口才可一路逍遥,并且还频频点头赞许道:不错,不错,北京的交通治理得很是不错吗!就北京的交通来讲,事实上已经不错了,一个人口近两千万的,机动车近五百万辆的城市,犹如一个超级巨大的胖子在老式的折叠床上打鼾,随时都有呼噜、咔嚓或者妈呀一声,床就不再是床了,首都也就不单是首堵了,而是首瘫了。
正如房价问题不在房子本身一样,交通问题也不在交通管理本身。尽管北京的道路与交通设施在不断的完善,可是与每年以60多万人的增长速度相比,还是远远的落在后面。如果把房地产和交通问题集中起来分析,那就是北京的空间出问题了。原来的北京概念只是一个夫妻二人的空间,若干年后,子女长大了,又各自娶妻生子了,所以原来那几十平米的小房子肯定不够用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前后左右的再建些房子。
北京从原来的三环发展到了四环、五环和目前即将成型的六环,并且是每发展一环的时间和速度都在缩短和提高,这就足以说明快速扩大北京空间的必要性,这就是需求就是市场。近些年来,北京周边地区省市纷纷发挥地理上的优势,打出北京品牌。一百公里以内的叫“后花园”;二百公里左右的叫“休闲区”,三百公里远的也能靠上“卫星城”。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无非就是水份大了些,但是要从大北京的概念上着眼,再规划出个七、八环来还是有必要的,把人口向外疏散疏散,把道路向外舒展舒展,省得手脚佝偻得象抽羊角风似的,出门就半身不遂。
就北京目前的情形,交通问题和房地产问题完全可以并案解决了,这是一个性质的两个问题,用“人多地小生意好”来形容比较贴切。不管是房地产的调控还是交通管理的限行令和机动车辆的限购管理等,在发展的意义上都显得尤为消极。这要是用邓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理论衡量,都得被当耗子拿下!其实政府根本就不需要干那些娃娃活,只需简单、大气的把“北京欢迎您”这几个大字各自向外延伸50公里,一切都OK了,没必要在老图纸上圈圈玩。
邓小平同志的开放搞活的确不是中看不中用的秀腿花拳,完全可以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当中去,没理解上去或没应用好,那就是能力问题了。移动“北京欢迎您”就是邓小平思想理论的指导,是开放搞活的具体实践的应用。因为北京是个大市场,是块大品牌,我们干嘛不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呢,只是一味的停止在调控、限制和条例、条令上,实在没必要自己给自己穿小鞋,装你奶奶的好孙子了,江总书记的与时俱进难道也忘了不成!房地产的事涨得慌;交通的事堵得慌,其实这些都没必要慌,只要政府别开错了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