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何须预测未来?”


 

  关于是否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在学界、政界已经发生了分歧。有的主张继续,有的不赞同。我的观点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发展理念将会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让我们取得了在其他国家还是低增长和负增长之时,中国还是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虽然这此期间,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甚至付出了比较的社会代价。但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得大于失。也正因为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中特理论”才有序形成,才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那么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吗?有些学者认为则不必了。否则社会代价会更大!首先我认为这样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许多工作没有做到位,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实践证明,我们只有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才能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各种体制。既不能原封不动的拿来主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无视世界先进成果的存在。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要依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将只是一个极为渺茫、极为遥远的梦。现在各国都在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在许多领域中国业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中下游位置。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前所未有过的。不仅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连大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没有干过!在面对这样一个崭新领域的时刻,如果我们放弃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理念,就等于放弃了智慧和勇气的价值。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2008年林毅夫提出“中国应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我当时不理解,也象许多学者一样认为中国不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了。我还说,我们再也不能什么事情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河上有桥,我们可以付些过桥费开车过河,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控制了风险。但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很幼稚。我坚信,实践智慧需要连续性,连续性的实践智慧,就是达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斗武器!我们需要在实践智慧的基础上去收集实证数据。问题是现在的资本,许多都不信这个。高盛懂,但它不“善良”,为什么说他懂?因为高盛总是说:“纵然不确定但并非不可预知”。为什么说他“不善良”?因为高盛的业务原则是把“为股东带来优越的回报”放在第一位的。 但我在美国通用电气内刊《GE在中国》也看到一句话:“我们能够创造未来,何须预测未来?”,看来,是不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要继续争吵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