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经济预言何以失算?


后危机经济预言何以失算?

赵 伟 (浙江大学)

   “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变化,多半给财经分析家们失算了。围绕世界经济最大的失算当首推两个:一个是美国“债务炸弹”说。还在2010年年初,在国际投资界颇有影响的电子期刊《金钱早》(Money Morning)就登了一篇研究报告,预测说美国政府债务过大且还在迅速增加,犹如一个“定时炸弹”,弄不好会在2010年年底前爆破!预测最重要的依据是:接下去一年时间,美国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值2万多亿美元,年度预算赤字1.5万多亿美元,旧的债务和新增赤字相加,总额在3.5万多亿美元之巨!都要靠发行新的政府债券来倒账,来支撑。而一旦美国联邦债券发行不畅,将可能导致这个炸弹的破裂。如若这个炸弹爆破,无疑会将世界经济推入新的灾难之中。

    另一个是关于欧盟经济率先“二次探底”之说。这个预测源自“希腊危机”。2010年2季度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一度引发全球金融恐慌,欧盟主权国债务纷纷告急,欧元汇率急转直下,由此引发了欧盟与欧元区成员国政府的财政紧缩。27个成员国中,一大半政府都提出了紧缩开支的计划,包括了英、法、德等最大的几个成员。按照常理,在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衰退阴影的趋势下,紧缩型财政政策势必引出经济“二次探底”,这也是几个月前经济界对欧盟经济的“主流预期”。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述预测都失算了!虽然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累累,但迄今一直咬住刺激政策不放松,美元债券发行一直不差,加上“联储”适时出手,预测中的“债务炸弹”未见,债务情势并未恶化多少。类似地,尽管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不断,从希腊到最近的爱尔兰,还有些扩散的影子,一度引发西班牙等国恐慌。然而欧盟经济尤其是欧元区经济迄今未见“二次探底”。近几个月的总体表现,明显地在向好的方向演进。其中具有欧盟“台柱子”经济的德国经济,则出奇地好!商业信心与制造业景气指数节节攀升,外贸盈余不比中国少,但所招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刁难却寥寥无几,不像中国那样近乎受到围追堵截!

    接下来,还会有类似的预测。还会有类似的失算!其中或许将包括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应预测的失算。目前财经界有预测说,美联储一而再的量化宽松,过量发行美元,将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就目前态势来看,这个预测似乎也不太牢靠。

    问题在于,何以财经界的预测一再失算?除了世界经济复杂多变难以预测而外,我以为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分析家们大多在沿用老的格局来看世界。客观地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在此次危机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值得关注同时也为大多数经济分析家们所忽略的一个变化,是全球化与经济集聚两大趋势的合力与“变种”。

    全球化确如美国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所说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所谓“3.0版”!这个“版本”的全球化以互联网、个人电脑和电子商务为“加速器”与载体。这个版本的全球化对于原本就在发生的经济集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揭示的现象。按照这个经济学分支学科揭示的视野,从世界经济到区域经济,分成多个层次的“核心”与“外围”格局。其中“核心”占居主宰地位。世界经济原本有三大内核,分别为美国、欧盟和东亚的日本。目前美国和欧盟两个内核依旧,而东亚这个内核在变,日本之外加进了中、韩,形成了中日韩共享的内核。“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这三大内核功能各异:美国是全球经济的超级金融与研发内核,对于金融资产的吸引强于制造业;欧盟兼具金融与制造内核地位,但金融业集聚引力略逊于美国;东亚中-日-韩分享的内核,制造业集聚引力远高于金融。同样沿着这个视野下去,便不难看出,全球产业与资产集聚中形成了三块事实上的“高地”:美国是“金融高地”;欧盟是个制造与金融兼具的“次高地”;中-日-韩则形成一个松散的制造业高地。

    在全球经济上述三大内核的互动中,东亚制造业集聚所赚收益,一旦沉淀为金融资产,多半便会流向金融内核,主要是美国。由于这个缘由,东亚巨额的贸易盈余构成了最重要的金融资产流。由于金融集聚,美国政府发行再多的债券,也会有人去认购的。“联储”发行再多的钞票,也不会立马引发美元贬值的!

    沿着同样的视野看欧盟-欧元区经济,也不难发现一个明确的核心-外围分野框架。其中卢-比-荷与法-德一线是欧盟经济的“内核”,其中德国经济则是“内核中的内核”。在这种核心-外围分野下,从希腊到爱尔兰债务危机,仅仅加剧了欧盟原有核心-外围的分野,强化了核心成员的经济实力。在这个框架下,外围成员债务危机招致的损失,实际上变成了内核国家的额外收益。这方面的例子简直可以随手抓来,其中两个最引人注目:一个是,在希腊与爱尔兰等外围国家闹腾债务危机,债券利率因而政府融资成本急升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德国政府债券利率的下降因而融资成本的下降。另一个是,在外围成员债务危机引发欧元贬值之际,德国出口因而外贸盈余大增。由此刺激了该国商业信心大增,创造了以往18年以来的新高!

    新世纪伊始,克鲁格曼曾写道:正是那些充塞在大小决策者头脑中的大量过时的教条,限制了经济学为防止萧条的尝试。在我看来,财经分析家们之所以屡屡失误,也与他们头脑中过时的理论不无关系。

    当然除此而外,还有一些亦官亦学的人,给经济名家曼昆称作“不懂装懂搅局的家伙”。在时下国内,还有些揣摩领导意愿“预测”的家伙,这些人原本就没有多少经济理论知识,仅凭直觉和小聪明发话,犹如那些开出“打鸡血”处方的庸医,不过是在忽悠大众和领导而已!

    原载《浙江日报》2010-12-21(此处略有修改)

    http://zjdaily.zjol.com.cn/html/2010-12/21/content_65004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