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 治理公车理应成为改革的模范
文 陶凯龙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集意见结束。一周时间里,市民通过此途径提交了22条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建议。官方暂未公布反馈意见。
而在这里公众质疑的很多,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对于网民普遍存在的这个疑问,有关部门表示“不便”回应。
作为一线大城市,堵车问题是关乎到民生的大事,尽管城市管理部门出台了许多比如提高车船税、停车费甚至限购大排量汽车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本建设和公交运输能力,但是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像一个普通的逻辑:只要是有家用汽车的人,经济条件一般都比较富裕,不差钱。仅仅是增加车辆附加费用显然对于私家车主来说并不在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结果是大不了多交点钱,车照开,尾气照常排放,污染照样,车辆照样堵。
收费是为了什么?能达到什么预期效果?收取的费用计划用到哪个方面?对治堵能起到什么作用?会不会造成满街坐私车的都是有钱人的现象?对老百姓来说有得到什么实惠?
而且作为政府部门的公用车也是顽疾老问题,公车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为有享受政府补贴等许多特权,一些单位造成公车数量泛滥,并存在公车私用等违规行为!
有专家指出:北京市这样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乃至在此基础上压缩公车保有数量,有利于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程度,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廉政建设,更重要的是在治理拥堵过程中,政府起了率先垂范作用。
可是政府相关部门拒绝相公众透露公车的数量等信息,显然在回避什么问题?
在这里,不仅仅是北京市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各地几乎全部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公车配置数量是否超标?是否涉嫌浪费国家财力资源?公车私用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都是敏感问题!
对公车和权力车不治理,即使设置了公交专线,他们依然会在堵车的时候上公交线和其他专用车道。对于公车情况,现在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方面显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尽管民众呼声很高,但那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无奈呐喊而已!
对于公车是应该加大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严肃治理了!
政策的制定基本的目的即使要保护人权,国家宪法规定人人平等的理念就突出了这一点。维护整个社会的平等和公平,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和谐社会,仅从城市堵车这一方面来说,政府不仅仅要加强道路管理,道路改造,更要控制公车数量,减少公车特权,治理公车私用,是个领导就要配公车,领导风光了,但是公众的感情被伤害了!毕竟国家财政的来源是普通纳税人的钱财,同样公众同样有权利知道自己的钱被用到什么地方了!
城市堵车看似一个城市管理水平的表难现象,其实背后折射出许多问题,任何事情都不是单一发生的,背后肯定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而这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问题的终结所在!
遗憾的是能够看懂问题的人解决不了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人看不懂!
只是为什么我们一些政府官员和城市管理者却看不到?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还是熟视无睹的保护什么利益?
这个问题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