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20年十大标志性事件
——重新寻找中国股市20年发展的历史坐标系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1990——2010年,中国股市走过20个春夏秋冬,历经风雨激荡,一个个标志性大事件被历史尘封,今天,我们重新开启历史的记忆,回顾中国股市20年变革与进步,指引我们走向下一个20年新生与辉煌。以下是笔者选定的中国股市20年10件标志性大事,它们应该可以构成中国股市20年的历史标尺与刻度。
(一)上交所与深交所先后诞生
上海证券交易所创立于 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开始正式营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1997年6月2日,“红马甲”正式退场,标志着深交所A股市场完全实现无形化交易模式。
中国股市的诞生,绝对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它不断改变了中国企业单一的间接融资模式,而且培育了善于投资和理财的中国投资者。
(二)T+1与涨跌停板制度
1995年1月1日,A股及基金交易由T+0交收改为T+1。在T+0的日子里,在没有涨跌停板制度的日子里,股民在一个交易日内可以无限制地、反复地“先买后卖”N次,有的个股当天的涨跌幅度可以高达300%,大盘指数在一天内的涨跌幅经常可以达到30%左右。忽上忽下的行情,给散户刺激!给大户暴利!
1996年12月26日,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实施涨跌停板制度。制度规定,除上市首日之外,A股及基金在一个交易日内的交易价格相对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格的涨跌幅度不得超过10%,超过涨跌限价的委托为无效委托。后来,在B股对国人开放后,同样实行了T+1和涨跌停板制度。
(三)第一只亏损股、第一只停牌股与第一个退市制度
作为深交所的“老五股”之一,深原野(000005)于1990年12月10日挂牌上市。深原野在上市前已经是连续亏损三年,通过层层包装后在深交所闪亮登场。1992年7月7日,原野股票在深交所停牌。这是中国股市上第一只因为财务欺诈而被停牌的股票。1993年12月29日,原野公司重组为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1配1并3送1的送配股方案。1994年1月3日复牌交易。
沪市第一家亏损公司:一汽金杯。该股1992年上市,它是沪市除浙江凤凰外最早上市的异地股,但自1994年起公司业绩不断大幅下滑,1995年净利润出现2.54亿元亏损。
2001年2月22日,证监会依据《公司法》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首次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具体操作程序:凡是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并给予一年的“宽限期”(次年便修订为半年的宽限期);如果在宽限期内仍不能扭亏为盈,则必须退市。据此,2001年4月23日,PT水仙有幸成为中国股市成立以来第一家退市公司。
(四)两部证券大法相继颁布
1997年11月14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并实施,1998年4月7日,基金金泰与基金开元挂牌上市、闪亮登场,这是我国诞生的第一批规范的、现代意义上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开始实施。2007年3月6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废止。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证券法和基金法是中国股市的两部根本大法,它是中国股市迈入法制化进程的重大标志。
(五)沪深两市开始划分楚河汉界
2000年9月18日,深交所创业板市场的组织体系基本建立,深交所开始暂停全部IPO业务,直至中小板正式推出,深交所才重新恢复IPO业务,但仅限于中小板市场。尤其是创业板推出后,深交所服务于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特征日益突显。至此,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市场定位与市场分工终于划分出了楚河汉界:上交所将来主攻蓝筹板和国际板,而深交所则专攻中小板和创业板。这是一个极好的市场细分与互补,同时还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六)社保基金入市与QFII准入
2001年7月23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正式入市,开始涉足股权投资,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全国社保基金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国内外股权投资市场。2002年12月1日,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QFII正式进入中国。后来,我们也有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投资。这既是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更是中国机构投资者“走出去”,并将境外机构投资者“引进来”的开始,这是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的一个标签。
(七)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
2005年4月30日,中国资本市场一场前所未有的制度再造——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顺利得到流通股股东的通过,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成功打响了第一枪,三一重工也由此成为“中国股改第一股”。2006年12月31日,已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占应股改公司总数的95%以上,至此,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2010年,中国股市正式进入全面全流通时代。全流通,不仅解决了股权分置下“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有效扩大了股市流通量供给,并提升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
(八)中小板与创业板
2004年6月25日,举行中小企业板块首次上市仪式,首批8家公司挂牌上市。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在深圳举行,28家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挂牌上市。
中小板与创业板的相继先后推出,使中国股市的服务对象从狭隘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一步拓展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范围,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股市的地位和作用。从此,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股市进行直接融资,这不仅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而且也为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源配置平台。
(九)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首次尝试“市场化”
2009年6月,中国股市第一次启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一年半来,以“IPO定价市场化”和“IPO节奏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政府不再干预新股定价,也不再动用行政手段暂停IPO,为此,中国股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股市的融资与再融资功能显著提升。中国股市的“三高”现象(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既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市场信心与人气的证明。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所谓“三高”现象,并不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本身带来的问题,而是系列制度改革滞后所导致的。比方,退市制度形同虚设,二级市场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超级垃圾股“死不退市”,直接纵容了垃圾股的过度投机,以及“壳交易”的“空手盗”游戏,它不但推高了整体股价水平,而且严重扭曲了整个A股的估值体系。此外,中国没有OTC(全国统一的柜台市场或场外市场),无法为场内市场(证交所)减压,企业上市就是“过独木桥”,为了上市,有的企业不择手段、奋力冲刺。企业上市的机会成本被大幅提高,一旦赢得上市机会,“三高”现象成为必然,其实质是供求失衡。如果允许OTC像美国那样博大胸怀,一下子可以接纳数千家或上万家未上市公司来此挂牌,那么,场内市场(证交所)的IPO“三高”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十)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
2010年3月31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接受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这标志着经过4年精心准备的融资融券交易正式进入市场操作阶段。同年4月16日,首批四个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将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早在15年前,中国第一个期货品种——国债期货试验失败。1995年2月23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著名的327国债事件,1995年5月18日根据中国证监会紧急通知,正式关闭国债期货市场。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事实上,在当时中国股市起步不久,尤其是在现货市场发展尚不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仓促推出国债期货交易,有些操之过急、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失败应在情理之中。不过,经过15年的能量积蓄,中国股市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投资者队伍更加成熟,在此情形下,我们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应该算是水到渠成、大功告成。不过,这只是衍生产品市场迈出的第一步。
最后提示: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将是中国股市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三步曲。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暂告一段落后,我们应尽快转向创建国际板,尽早实施退市制度改革,以及新三板改造与扩容,并同步推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与规范,加大依法治市的力度,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