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高中缩短学制,两年毕业,然后上山下乡,所学功课,派不上用场。读书既然无用,我们就以学为辅,以耍为主,花样年华,耍得精彩。耍到最后一学期,走出学校,参加现实的阶级斗争,到农村参加“三分之一”运动,协助县委工作组割贫下中农的“资本主义尾巴”。
毛时代很“吊诡”,翻云覆雨,形势变化无常。就说这个“贫下中农”,一会儿被尊为“革命主力军”,要我们到农村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再教育”,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一会儿又被贬为自私落后的“小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要我们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割“资本主义尾巴”。正如流行歌曲所唱:“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贫下中农还是那个贫下中农,我们却摇身一变,从贫下中农的学生变成了贫下中农的先生。记得动员大会上,带队曾老师引“最高指示”:“既要当好人民的学生,又要当好人民的先生。”说我们这次到农村参加“三分之一”运动,是去当贫下中农的先生,要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云云。
却说我们到县城后河上游的普光公社,两人一组,深入各生产队蹲点。我与苏同学蹲一个生产队,虽然十七八岁中学生,贫下中农却待我们如上宾,既恭敬又客气,称我们为“谢同志”“苏同志”。“同志”在农村,非同寻常,“国家干部”同义语。谢同志很谦虚,表示不敢当,恳请贫下中农:“就直呼其名,或叫我‘小谢’吧?”贫下中农就改口叫“小谢同志”。
小谢同志雅好写日记,把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思考,偷偷写在日记中。有一天,小谢同志偶然发现小苏同志枕头下也藏有日记本,忍不住翻开一看,内容文字,似曾相识,把自己的日记拿来对照,笑惨了:小苏同志不仅偷看,而且照抄他的日记!小苏同志哼着歌儿,施施然而来,却愤愤然道:“你咋偷看人家的日记?”小谢同志笑道:“你娃偷看抄袭我的日记,还猪八戒倒打一钉耙?”小苏同志却不认账:“凭啥说我抄袭你的日记?”小谢同志说:“你写的日记,和我写的,不仅内容相同,连文字都相同,怎么不是抄袭?”小苏同志却振振有词:“我们天天在一起,干的事情相同,见闻也相同,日记怎能不相同?”小谢同志说:“那为啥想法也相同?”小苏同志居然讲起马列哲学来:“存在决定意识,你我存在相同,想法为啥不相同?我还怀疑你抄袭我的日记哩。”把小谢同志差点搞崩溃了。有词为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崩溃,情与貌,略相似~~”老苏同志现在大巴山老家发财,前些年,因女儿上大学事,致电老谢同志:“不谦,好久不见~~”老谢同志追怀往事,旧事重提:“偷看抄袭我日记的事,还记得不?”老苏同志笑道:“现在忙于挣钱养家糊口,谁还有闲心去记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嘛?”
却说当年,我们或跟贫下中农一起劳动,或走门串户,了解队情:谁家长了“资本主义尾巴”?所谓“尾巴”,按照县委工作组的定性,无非是某家多养了几只鸡鸭,某家自留地外延侵占了路边田角,等等。贫下中农表面对我们很恭敬,同志长同志短,实则敬而远之,我们两眼一抹黑,浪费表情,一无所获。
有一天,工作组长、大队支书与带队曾老师等一行人,突然杀到我们生产队,说发现了一条大尾巴。原来,有家社员把一小块荒坡开垦出来,种上麦子豌豆。这条大尾巴不是我们发现的,而是仇家向县委工作组举报的。我们跟着他们,亲临现场割尾巴,宣布将那块私开的麦地收归集体。那家男人老实巴焦庄稼汉,女人却很凶悍,泼妇似地又哭又闹:“凭啥啊?本来就是荒坡坡啊,我们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啊~~我家祖宗三代贫农啊~~”长“资本主义尾巴”的都是贫下中农,地主富农夹起封建狗尾巴做人,尚不能自保,谁还敢翘“资本主义尾巴”?曾老师却告诫我们:要注意农村阶级斗争新动向!然后,交给我一项特殊任务:到其它大队跑一跑,广泛搜集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创作一出独幕话剧,作为我们参加“三分之一”运动的成果汇报?
我正愁困守一地,不好耍,便欣然受命,离开蹲点的生产队,周游列国,拜见各路诸侯,找各队蹲点的同学串联,一路风光,不见阶级斗争新动向,却见到处都在折腾贫下中农。独幕话剧没创作出来,磋砣岁月,浪费青春,没想到,却成就了我一段重要的人生因缘,见置顶博文《我的普光》。
却说两个月后,运动告一段落,我们回学校,总结交流,才知道去七里公社的同学,遭遇了阶级斗争新动向。罗同学贾同学,去大队部开会,路过一家院子,见一位白发苍苍孤老太婆在推磨,很吃力的样子。她们就跑过去,发扬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帮老太婆推磨,一边推,一边聊家常,嘘寒问暖,好像电影中,解放军嬢嬢访贫问苦似的。罗同学问:“老人家这么大年岁了,儿女咋不来帮你?”老太婆说:“有两个女儿,在重庆成都工作,回不来。”贾同学问:“那生产队也该派个人来帮你嘛。”老太婆说:“我们这样的人家,谁来帮嘛~~”这时,工作组长刚好路过,噔噔噔冲过来,指老太婆斥道:“你这个狗地主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跟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青年?”说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要把她抓到大队部开批斗大会。革命青年吓一大跳:一番好心,却帮了阶级敌人的忙!立刻反戈一击,也指老太婆斥道:“你为啥不早说你是地主分子?”
很多年后,罗同学还感慨不已:“那个孤老太婆好可怜~~”我讽她:“你们主动去帮人家,却反过来指斥人家?太无情无义了吧?”罗同学却讽我是“事后诸葛亮”装正神:“要是你当年遭遇这种情况,难道不一样无情无义?”是啊是啊,那个年代,说什么情说什么义?亲不亲,阶级分。列宁同志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雷锋叔叔说:“对敌人象严冬一样冷酷无情。”我也是喝狼奶长大的,岂能例外,变成慈悲为怀敌我不分的唐三藏?
上周末,邀罗同学等几个在成都的老同学聚会,谈笑间,又说到“三分之一”运动,我说我想把这段人生经历写下来,问:“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为什么叫‘三分之一’运动?”大家笑道:“你都忘了,我们哪里还记得?”
上网百度,搜出的标题,却是:瓯海区实验小学关于成立 “三分之一心律运动模式”研究小组的通知、全球三分之一青少年缺乏运动、美国足球大联盟中三分之一运动员因跟腱受伤而被迫退役,等等,牛头不对马嘴。
这个“三分之一”运动,运动了我们两个多月,现在却成了人生之谜。有诗为证:“升天入地求之遍,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可惜我当年的“文革”日记,包括参加“三分之一”运动的日记,在走出大巴山时,想彻底与那个荒唐时代告别,统统被我付之一炬。不知道跟我同代或长我一代的网友,能否为我破解这道人生之谜:“三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毛时代很“吊诡”,翻云覆雨,形势变化无常。就说这个“贫下中农”,一会儿被尊为“革命主力军”,要我们到农村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再教育”,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一会儿又被贬为自私落后的“小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要我们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割“资本主义尾巴”。正如流行歌曲所唱:“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贫下中农还是那个贫下中农,我们却摇身一变,从贫下中农的学生变成了贫下中农的先生。记得动员大会上,带队曾老师引“最高指示”:“既要当好人民的学生,又要当好人民的先生。”说我们这次到农村参加“三分之一”运动,是去当贫下中农的先生,要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云云。
却说我们到县城后河上游的普光公社,两人一组,深入各生产队蹲点。我与苏同学蹲一个生产队,虽然十七八岁中学生,贫下中农却待我们如上宾,既恭敬又客气,称我们为“谢同志”“苏同志”。“同志”在农村,非同寻常,“国家干部”同义语。谢同志很谦虚,表示不敢当,恳请贫下中农:“就直呼其名,或叫我‘小谢’吧?”贫下中农就改口叫“小谢同志”。
小谢同志雅好写日记,把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思考,偷偷写在日记中。有一天,小谢同志偶然发现小苏同志枕头下也藏有日记本,忍不住翻开一看,内容文字,似曾相识,把自己的日记拿来对照,笑惨了:小苏同志不仅偷看,而且照抄他的日记!小苏同志哼着歌儿,施施然而来,却愤愤然道:“你咋偷看人家的日记?”小谢同志笑道:“你娃偷看抄袭我的日记,还猪八戒倒打一钉耙?”小苏同志却不认账:“凭啥说我抄袭你的日记?”小谢同志说:“你写的日记,和我写的,不仅内容相同,连文字都相同,怎么不是抄袭?”小苏同志却振振有词:“我们天天在一起,干的事情相同,见闻也相同,日记怎能不相同?”小谢同志说:“那为啥想法也相同?”小苏同志居然讲起马列哲学来:“存在决定意识,你我存在相同,想法为啥不相同?我还怀疑你抄袭我的日记哩。”把小谢同志差点搞崩溃了。有词为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崩溃,情与貌,略相似~~”老苏同志现在大巴山老家发财,前些年,因女儿上大学事,致电老谢同志:“不谦,好久不见~~”老谢同志追怀往事,旧事重提:“偷看抄袭我日记的事,还记得不?”老苏同志笑道:“现在忙于挣钱养家糊口,谁还有闲心去记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嘛?”
却说当年,我们或跟贫下中农一起劳动,或走门串户,了解队情:谁家长了“资本主义尾巴”?所谓“尾巴”,按照县委工作组的定性,无非是某家多养了几只鸡鸭,某家自留地外延侵占了路边田角,等等。贫下中农表面对我们很恭敬,同志长同志短,实则敬而远之,我们两眼一抹黑,浪费表情,一无所获。
有一天,工作组长、大队支书与带队曾老师等一行人,突然杀到我们生产队,说发现了一条大尾巴。原来,有家社员把一小块荒坡开垦出来,种上麦子豌豆。这条大尾巴不是我们发现的,而是仇家向县委工作组举报的。我们跟着他们,亲临现场割尾巴,宣布将那块私开的麦地收归集体。那家男人老实巴焦庄稼汉,女人却很凶悍,泼妇似地又哭又闹:“凭啥啊?本来就是荒坡坡啊,我们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啊~~我家祖宗三代贫农啊~~”长“资本主义尾巴”的都是贫下中农,地主富农夹起封建狗尾巴做人,尚不能自保,谁还敢翘“资本主义尾巴”?曾老师却告诫我们:要注意农村阶级斗争新动向!然后,交给我一项特殊任务:到其它大队跑一跑,广泛搜集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创作一出独幕话剧,作为我们参加“三分之一”运动的成果汇报?
我正愁困守一地,不好耍,便欣然受命,离开蹲点的生产队,周游列国,拜见各路诸侯,找各队蹲点的同学串联,一路风光,不见阶级斗争新动向,却见到处都在折腾贫下中农。独幕话剧没创作出来,磋砣岁月,浪费青春,没想到,却成就了我一段重要的人生因缘,见置顶博文《我的普光》。
却说两个月后,运动告一段落,我们回学校,总结交流,才知道去七里公社的同学,遭遇了阶级斗争新动向。罗同学贾同学,去大队部开会,路过一家院子,见一位白发苍苍孤老太婆在推磨,很吃力的样子。她们就跑过去,发扬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帮老太婆推磨,一边推,一边聊家常,嘘寒问暖,好像电影中,解放军嬢嬢访贫问苦似的。罗同学问:“老人家这么大年岁了,儿女咋不来帮你?”老太婆说:“有两个女儿,在重庆成都工作,回不来。”贾同学问:“那生产队也该派个人来帮你嘛。”老太婆说:“我们这样的人家,谁来帮嘛~~”这时,工作组长刚好路过,噔噔噔冲过来,指老太婆斥道:“你这个狗地主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跟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青年?”说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要把她抓到大队部开批斗大会。革命青年吓一大跳:一番好心,却帮了阶级敌人的忙!立刻反戈一击,也指老太婆斥道:“你为啥不早说你是地主分子?”
很多年后,罗同学还感慨不已:“那个孤老太婆好可怜~~”我讽她:“你们主动去帮人家,却反过来指斥人家?太无情无义了吧?”罗同学却讽我是“事后诸葛亮”装正神:“要是你当年遭遇这种情况,难道不一样无情无义?”是啊是啊,那个年代,说什么情说什么义?亲不亲,阶级分。列宁同志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雷锋叔叔说:“对敌人象严冬一样冷酷无情。”我也是喝狼奶长大的,岂能例外,变成慈悲为怀敌我不分的唐三藏?
上周末,邀罗同学等几个在成都的老同学聚会,谈笑间,又说到“三分之一”运动,我说我想把这段人生经历写下来,问:“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为什么叫‘三分之一’运动?”大家笑道:“你都忘了,我们哪里还记得?”
上网百度,搜出的标题,却是:瓯海区实验小学关于成立 “三分之一心律运动模式”研究小组的通知、全球三分之一青少年缺乏运动、美国足球大联盟中三分之一运动员因跟腱受伤而被迫退役,等等,牛头不对马嘴。
这个“三分之一”运动,运动了我们两个多月,现在却成了人生之谜。有诗为证:“升天入地求之遍,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可惜我当年的“文革”日记,包括参加“三分之一”运动的日记,在走出大巴山时,想彻底与那个荒唐时代告别,统统被我付之一炬。不知道跟我同代或长我一代的网友,能否为我破解这道人生之谜:“三分之一”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