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来源:价值中国网    作者:潘军强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发展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临安市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坚持教育优先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临安市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理顺了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保障体制,市、乡镇两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责任进一步明确。

全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义务阶段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小学370/年、初中520/年;建立了中小学校舍建设维修、义务段学校教师收入保障等政策机制,实施了义务教育农村教师补贴和山区教师津贴制度,完成了义务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有效化解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

二、改善教育民生

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的重点所在。

一是全面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免除了学费、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同时还为每位学生免费征订了一本教辅用书;2009年免除了住校生的住宿费。

二是建立了帮困助学体系,为困难学生提供爱心营养餐。

三是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确定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监护人务工地乡镇中小学解决的原则。扩建校舍,挖掘潜力,盘活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外来人口流入量大的乡镇、街道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2010学年,全市有8837名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外来务工子女,占全市义务阶段学生总数的19.73 %,其中有8664人就读于公办学校,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数的98.04%。同当地学生一样,对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借读费、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同样提供教辅资料和提供爱心营养餐。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一体化教育, 对其编班、评先评优、入队入团及校外实践活动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尽快融为一体。

四是重视特殊教育,特殊学校现共有7个教学班,学生数65人。有教职工25人,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拥有中、高级专业教师职称,均已掌握了较好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学校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少儿工作先进集体”、“杭州市扶残先进集体”、“临安市文明单位”、“临安市绿色学校”。

 三、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是均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强化统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目前全市初中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於潜二中、天目初中、昌南初中、昌北初中等跨乡镇布局的学校已逐步显示出布局调整的效益和优势。新一轮小学布局调整调整正在进行。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都已实现了多媒体进教室,全市学校现代化教育装备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推进城乡均衡

近年来,为了缩小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临安教育品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开展了互助合作办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已成为临安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发展的有效载体。

2010学年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同体14个,参与学校61所,共同体覆盖率100%;有幼儿园互助共同体9个,覆盖规范幼儿园100%。另有38所中小学和杭州市优秀学校结对。共同体有效促进了优质学校的“反哺”作用,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提升教师素质,我市建立28个名师培养基地,其中义务教育阶段19个。选拔产生第一层次培养对象53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27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90人,各基地的名师培养工作开展如火如荼。

除名师培养工程外,其它各种形式的教师培养也丰富多彩。例如结合於潜和玲珑的学校布局调整,做好区域内教师培训以达成调整后实现“零磨合期”。昌化片也启动了区域内教师培训工作。

五、提升教育内涵

均衡发展不等同于平均发展,教育均衡发展不只是扩大教育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突出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为整体提升教育品质,临安市局提出了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提升教育质量工作,着力推进“两个年”建设,走“规范求质、科学提质”之路;突出“德育实效”和“有效教学”,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尊重差异,全面提升,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普遍快速提升,2009年首批认定14所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中,有6所农村学校获得“特色学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