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党内生活“三化”


          谨防党内生活“三化”

                           

                        宋 圭 武

    目前,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党内生活一方面向好的方向不断转化,如言论更加自由,制度不断规范,也更加人性化等。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其中党内生活市场化、特权化和投机化就是最突出的表现。

    一是市场化。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对党的建设既有促进作用,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党的建设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但市场原则毕竟是市场进行交易的原则,不是政府和执政党自身从事政治活动的原则,所以,市场经济对执政党建设也提出了考验和挑战。在实际中,一些领导干部将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生活,将党的活动看成是市场活动,利用公权互相办事,为个人谋福利,这是一种严重违背社会正义原则的行为。领导干部相互交换权力的使用,符合义气原则,但义气不是正义。义气是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的,是私人交往的利益平衡,而正义是一种社会平衡。社会发展,若只有义气,而没有正义,社会发展就是无规则的,社会秩序就是紊乱的。尤其是作为执政党,更应做好表率,否则,社会就会更加潜规则化。

    二是特权化。一些领导干部处处讲排场,讲特殊,总是注重与同级别的干部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等等,总希望自己的待遇要比别人好,若在待遇享受方面不如人家,心里就不平衡,就有失落感。特权化的文化根源是面子文化;特权化的人性根源是个人利益的无限膨胀;特权化的制度根源是官本位等级制。特权化实质是自我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异化肯定,就是希望通过特权这种形式来肯定自我优越于他人的价值。但特权总是以权力的过度利用为基础,所以,特权造成的结果是个人利益得到了过度满足,但社会和群众以及别人的利益却受到了不合理损失。特权化必然伴随腐败化,也最终会导致一些干部走向堕落和犯罪。

    三是投机化。目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注重好好干工作,成天注重的是钻空子、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等,这些行为实质就是一种投机行为或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党内投机行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些党员注重追求个人利益,这是产生投机行为的人性因素。改革总是伴随秩序的稀缺,而秩序的稀缺就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泛滥,这是产生投机行为的社会因素。另外,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权力不规范,这也加剧了投机行为的泛滥。投机行为的本质是动物性和聪明性的混合。一方面,投机是党内生活制度不健全的一种结果;另一方面,投机泛滥,会进一步导致党内生活更加无规则化和混乱化。

    市场化、特权化、投机化,三种力量合在一起,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严重考验。对此,笔者认为,应通过党内生活的公开化、公平化、实绩化等建设措施,反对党内生活的市场化、特权化、投机化。

    一是决策要注重公开化。公开是实现公正的有效途径。党的有关决策和各项活动,能公开的要尽量公开。同时,要提倡公开讨论和公开协商,要反复公开征求群众意见。道理越辩越明,在公开和反复协商以及讨论中,才能使决策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助于更加实现社会公正。所以,在党的建设和各项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一定要充分注重公开化方面的制度建设。

    二是待遇要注重公平化。各单位在制定福利标准时,要立足于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不是权力的大小。如在给领导配车等方面,要尽可能一个车型,不要分档次,不要高级别的领导就配高档次的车,一般级别的领导就配一般档次的车,等等,而是要根据工作需要配车。另外,如在会场的布局等方面,也要改革,要多一些圆桌,少一些台阶,也不要突出个别领导位置等等。

三是考核要注重实绩化。这里主要是考察干部一定要注重实际业绩的考核。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民意测评,因为民意测评也是对民意的尊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民意测评的副作用,因为民意测评有时也会导致拉关系等不好现象的发生。所以,更重要的是,在提拔干部和考察干部上,要用事实说话,要尽可能将那些为人民做了重大贡献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而不是叫一些会投机钻营和注重拉关系的人占便宜。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作者职称:教授

邮编:730070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