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非洲的“第二条道路”
人人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非洲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非洲包括道路在内,基础建设欠账很多,铁路大多为从资源生产地通往港口的专用线,公路不仅密度稀,等级低,且年久失修,通过率低下。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市场价格向好,非洲各国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方面自筹,另一方面依靠洲外帮助,许多非洲国家正忙于修桥补路,为下一步经济的持续发展蓄力。
然而在非洲,短项绝不仅仅是具体的公路、铁路,还有“第二条道路”——互联网网路。
在有人居住的大洲里,非洲是互联网最不普及、最不发达的一个。
据塞内加尔通讯社11月10日援引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称,非洲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1/3。
这一数据是当天,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办的国际电联监管机构大会上宣布的,根据该机构的统计,非洲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比例仅有9.6%,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亚洲为21.9%,美国55%,俄罗斯46%,欧洲更高达65%。
这还仅仅是“道路分布密度”,“路况”就更糟糕了:据谷歌公司驻肯尼亚办事处的乔艾.穆切鲁宣称,在全球互联网用户中,非洲用户仅占4%,“互联网在非洲,还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南亚、拉美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上网者中至少有一半左右是在家中上网,而在非洲,这还仅仅是少数人的奢侈:绝大多数非洲上网者在网吧上网;网络条件和网速则更是惨不忍睹:直到去年,非洲宽带用户才勉强突破100万,占非洲网民总数的1/43,绝大多数非洲网民都只能使用非常靠不住的拨号或卫星上网。
在一些国家,拥有较大的、条件较好的互联网服务公司,提供宽带或窄带业务,如肯尼亚的KDN,南非的Vodacom、马里的AFRIBONE、毛里塔尼亚的Chinguitel等,而在另一些国家,本土通讯公司实力薄弱,为数不多的网民和网吧经营者不得不求助于外资开设的小代理办事处,使用他们所提供的按时或包月窄带服务计划,这些服务的链接性能参差不齐,通常不很稳定,甚至很不稳定。
尽管如此,对于许多熟知非洲旧况的人而言,这已可算巨大的进步了。要知道仅在1年前,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互联网覆盖率还只有可怜的5%,在整个非洲,两年来互联网用户总数翻了一番,而近5年,非洲则是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
互联网还谈不上普及,但已经逐步“介入”了非洲的生活,并迅速改变了非洲的生态与面貌。
1995年笔者首次去非洲工作时,还没有互联网,与中国国内总公司的联系,主要依靠昂贵的传真、国际长途电话和电传,当时包括笔者公司在内,大多数中国公司驻非洲机构,都遵循着“一年15分钟)的和国内家属通话时间,公务电话也是有话则短,无话则更短,惜字如金的电传是公务交流的主力,财务报表只能以月甚至季度为单位,“就便”寄回国内总公司汇总,对开展业务十分不利,更严重影响驻外人员的家庭生活;2002年在阿尔及利亚,已经有了聊胜于无的拨号上网,虽然重大事务还要依赖传真、电报,但一般业务和家信已能靠分配的一点上网时间,通过邮件传递。
此时在不少非洲国家的大城市,网吧已经开始出现,ICQ、雅虎通和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在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逐渐流行,一些商人、中间人则开始使用电邮传递一些风险较小、时效性较强的文件。笔者2003年去马里经商,办签证所需的邀请函,就是一名当地商会工作人员用雅虎信箱传递到北京的。一些跨国经商的当地商人开始让互联网发挥更多作用,如传送样品或包装的照片,发送报价表等。
到了2003年底,笔者所在的公司(也包括许多在非洲经商的外资公司分支),已可每天通过网络,向国内发送报表和日总结,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在一些网速较稳定的国家,甚至可以通过网络通话来召开国家商务会议。
如今互联网在非洲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都说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大敌,但在非洲这种“路况不佳”的地方却恰恰相反,互联网成为非洲传媒最大的助推器。2000年,第一个非洲门户网站afrik.com成立,向全世界传播“非洲的声音”,尽管这个“非洲门户网站”其实总部设在巴黎,但它的“非洲媒体总汇”特色,却为各非洲国家报纸提供了一个舆论出口,此后成立的syfia.com在非通讯社集成,和后来居上的英法双语门户网站、总部设在贝宁科托努的allafrica.com,成为非洲和全球搜集非洲本土传媒信息的理想平台,一些由国家或大公司主办的国别门户网(科特迪瓦的abidjan.net、多哥的letogolais.com,以及马里的afribone.com等),和一些非洲大报的网站(可在courrierinternational.com超级链接上找到),为需要者提供了更专业的选择空间。
非洲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但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还有一些则十分脆弱,容易遭到破坏。如今,不少非洲文化遗产建立了官方网站,如尼日尔河W转弯国家公园、肯尼亚国家公园、贝宁阿波美古城等,对推广旅游资源和文化、环境保护,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2007年,瑞士一家机构发起“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马里廷巴克图古都入围最后一轮决选,结果功亏一篑,马里的afribone.com网站总结认为,是互联网的力量让廷巴克图走到最后一关,也是互联网力量的薄弱,让本来绝对有资格的廷巴克图倒在最后一关门口。
非洲互联网要实现“道路畅通”,难度还是很大的。
首先是费用问题。在尼日利亚,1兆宽带网月费高达3000-6000美元,且只有拉各斯、伊巴丹、阿布贾等个别大城市的个别区才可以接通;在马里,使用WiMAX网络接通“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服务,月费高达28万西非法郎(1欧元=655.957西非法郎),可以比较一下:尼日利亚年人均GDP仅1188美元(这在非洲算是很不错的了),而马里一个中级白领的月薪不过6-8万西非法郎。如此高昂的费用不仅和洲外相比显得极不公平(在英国,和尼日利亚相同的1兆宽带月费仅合20美元),而且也是非洲普通人所难以负担的,即使在非洲经营的许多外国公司,也不得不采取变通方法(如租用网吧附近的房子并从网吧拉线,或相邻商户公用一个WiMAX线路),才能勉强进入“冲浪时代”。
其次是网络覆盖的条件。即使在大城市,仍有许多电话线拉不到的地方,载波电话是主要通讯工具,而上网就不得不依赖卫星拨号,宽带网络这种信息世界的“高速公路”,暂时只能通往大城市的重点地区,即便这样,“冲浪”者也不时受到停电的骚扰。别说宽带,就算窄带,也不是非洲边远地区所能消受的——许多国家电话普及率不到20%。
目前一些有头脑的外国公司已开始进入非洲,如谷歌从2007年在肯尼亚设立第一个非洲办事处,如今其地图服务已覆盖非洲55国中的51个;东非国家肯尼亚吸纳了沙特阿拉伯的投资,光纤宽带从沙特延伸到首都内罗毕,使原本在互联网领域处于后进行列的该国,仅用3年时间就发展到非洲互联网用户第三的位置;许多国家都注意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修桥修路”,如肯尼亚“镇镇通”宽带网络工程,选择了奥维通的BreezeMAX平台;毛里塔尼亚Chinguitel的WiMAX 16e商用网络选择了中国中兴通讯作为合作伙伴;利比亚的宽带网工程同时选择了华为、中兴通讯和法国阿尔法特三个合作商;南非Vodacom则选择了华为、阿尔卡特和朗讯三家进行合作,国际电信联盟和许多分析家预言,“网络高速公路”在非洲前景光明,未来5年,非洲将是全球网络发展最快的地方,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家,如乌干达、马拉维,甚至已经发展了电脑和软件分包业务,在大学开设网络专业,率先享受“修路红利”。
尽管如此,由于基础薄弱,自身实力差,加上外资对大规模进入非洲仍持谨慎态度,非洲的网络“路况”仍远不如人意,在欧美甚至东亚司空见惯的网络电子商务,非洲仅聊胜于无,facebooks等在欧美十分流行的视频交友平台,YOUTUBE等风靡全球的视频网站,在非洲都尚未流行普及,正如一位已移民加拿大魁北克的前阿尔及尔网吧老板所言,当一张带插图的新闻网站主页也需20分钟才能完全打开时,这些“高级东西”对非洲人是毫无意义的。
要想富,先修路,正处于发展节点的非洲,就像需要公路、铁路网一样,需要四通八达、畅行无阻的网络“高速公路”,而要尽快修通这些“高速公路”,不仅需要非洲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外力的关注与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