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12月初日美在黄海举行的史上最大的联合军演。
此次军演有34100名日本陆海空军官兵和美国10400多名官兵参加。刚刚结束韩美联合军演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也参加。演习规模达到刚刚结束的韩美黄海军演的6倍。具体时间如下:
12月3日-10日,美日联合军演。地点位于包括日本冲绳东部海域在内的日本周边海域以及部分自卫队基地。参演方为日本海、陆、空自卫队,美太平洋海军以及美海军陆战队。
12月6日-15日,美日联合训练。地点位于日本宫崎县和鹿儿岛县境内的雾岛演习场。参演方为日本陆上自卫队以及美海军陆战队。
另外2011年2月中旬-3月中旬,美日将举行联合训练。地点位于日本滋贺县餐庭野战演习场。由日本陆上自卫队与美海军陆战队共同参演。
其次是日本首相菅直人宣称日本自卫队可能登岛救人。
菅直人在12月10日公开宣称,如果朝鲜半岛一旦出现紧急事态,日本自卫队将登陆营救日本公民。接着,朝鲜媒体13日声称“美日韩军事合作使东北亚地区笼罩在核战争阴云下”。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也在14日宣布,俄远东地区部队已进入警戒状态。
有专家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日本的防卫力量只能用于本土自卫,如果派遣其所谓自卫队前往韩国,实际上是执行正常武装力量的任务。
第三是日本新防卫大纲目标对象直指中国。
2010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召开安全保障会议,正式通过新《防卫计划大纲》(简称防卫大纲)和2011-2015年度防卫力整备计划。曾有舆论要求调整传统的“武器出口三原则”,但因为社民党的反对,新防卫大纲没有明确是否对此作出调整。新大纲中明确了加强日本西南诸岛(含钓鱼岛)防卫的必要性,其目标对象直指中国。日本所说的“西南诸岛”是指日本九州以南、中国台湾岛以东的岛屿,其中包括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钓鱼岛。
据悉,《防卫计划大纲》是日本的国防政策和军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通常5年制定一次,最近一期是2004年制定的。“新大纲”本应于2009年末出炉,但由于日本国内政权更替,民主党宣布延至2010年末。新大纲“将把国防重点转向应对中国威胁”。韩国媒体表示,这是日本时隔40多年以来首次改变防卫战略方向。为提高有限人员和装备的使用效力,新防卫大纲思路改变了传统的“基础防卫力构想”,而转为强化自卫队机动性和快速反应的“动态防卫力”思路。
支撑日本连续多次刺痛中国敏感神经,挑战中国的承受底线的内心动力究竟何在呢?在本人看来,主要有如下一些因素:
1、经济实力支撑其蠢蠢欲动:
日本在全世界经济实力中排老二。虽然广场协议使得其经济停滞将近20年,但依然在某些领域保持强势地位。比如2002年以来,日本社会基础设施、生产基础设施在全球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列第二位。从外汇储备看,截至2006年,日本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后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9月达9959亿美元。日本自从1981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状态。2007年对外净资产为250万亿日元,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对外资产,连续17年保持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地位。
2、日本有美国给撑腰:
虽然二战被美国的两枚原子弹打击之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沦落成为战败国,但那之后美国帮助日本崛起。因为美国借机拓展其国际氛围内特别是亚洲的话语权,自然要借助日本的力量,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美国谋求重返亚洲的时候,更是对日本百般呵护,甚至美国建立美日韩军事同盟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因而日本自恃有美韩撑腰,自然可以有恃无恐。
3、日本需要为入常扫清障碍:
多年来,日本一直为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入常”)而积极努力,目前来看,中国是日本“入常”最大的障碍。
4、中国已经陷入美国军事势力的包围圈之中。
再看南亚,菲律宾、印尼等等,再看南亚,菲律宾、印尼等等,8月18日,在美军在东亚地区接连进行了数轮军演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维拉德公开称,美国支持东南亚国家的扩军行为,他称此举是为了“防止冲突、确保和平”。他说美军将努力确保亚太安全并保护重要航线。并说美军已经在这一地区驻扎了150年,并将继续在这一地区保持力量存在。
联想到温家宝在12月中旬高调访问印度、巴基斯坦,印度是美国的铁杆,是亚洲版北约的核心,一旦东边开战,南海被美国搞得风云突变,西边再起争端,中国就不单纯是腹背受敌,而且是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这个问题在本人2009年7月28日的文章《假如中美之间发生一场战争》中已经有理性说明。
5 中国要想得到上个世纪30年代同仇敌忾地团结,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中国已经深陷国际化的泥沼中,什么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都被当成糟粕而抛弃,保境安民的传统精髓也已经被眼前利益荡涤一空,悠闲而富足的物质享受更扑灭了刚勇的血性,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与民生危机都使得中国难以取得全民族的合力去同时应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与美国强大的军事技术。
中国那么多哈日派,在买日本的东西,学日本的语言,看日本的动画片与AV,听日本的流行歌曲、看日剧。虽然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民族情怀去厚此薄彼,但当一个国家的政权被军国主义把持,则再多的善良民众都会成为战争的炮灰,临战状态下,没有任何国家的子民希望自己国家战争失败的,所以在立场上就只有敌对。
6、日本有恃无恐的最为有利的支撑,就是中国政府持有了大量的日本国债。
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于70年代,然后大量的日本产品进入中国,大量的中国人学日语,日本战后崛起,然后是广场协议推动日元升值,中国人去日本投资就业、留学,然后是联系越来越紧密。
直到2010年7月日本财务省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对日本国债的净买入额达到4564亿日元(53亿美元),5月份其净买入额为7352亿日元,当时创下单月最高值。7月份,中国再度净买入价值5830亿日元(合69.7亿美元)的日本金融资产,高于6月份的4567亿日元。至此,中国也已连续7个月净买入日元金融资产。
中国买日本国债是有渊源的。
中国的分析师们认为,日本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少资金低价购入日元进行套利交易;美元走软刺激日元对美元汇率走高;因为日元利率降无可降,日元一直是传统避险货币;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难有作为刺激投资者大胆做多日元。同时,中国那些外汇储备,买了一大堆美元债券的废纸,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质疑,所以他们认为,既然买了美元亏,那就买日元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外汇储备不买东西的话,会发霉变臭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在本人看来,这至少意味着如下三点:
(1)日本是拿中国人民和中国人赚的钱打中国——外汇储备也是中国的血汗钱!
(2)中国与日本开战将会受到国内相当强的反对浪潮——毕竟有利益冲突;
(3)中国把日本打趴下了,买的日本国债都会缩水,甚至打水漂——这样就会投鼠忌器。
关于这一点,我已在文章《渔船事故,增持日债与中日关系之间的关系》中有深入表述。
7、中国在亚洲的尴尬地位:
2010年8月下旬,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遇劫持,并由于警察行动不力而导致9人死亡,
中国第三世界国家(比如东盟、南非)建立更强大的形象,除外交之外,很难看到实质性的好处。相反,只是那些国家的政府总是追究那些自己受到威胁与损失的东西。对政府有利的因素,那些国家总是视而不见;所以那些国家的政府,不管是原料输出国还是成品输入国的执政者,大体都会扮演在政治上表明立场,转嫁政治压力的角色,对发生在自己国家的反华势力,不管是恐怖行动还是民间自发的,都持高度忍耐甚至到纵容的程度。甚至不排除某些极端情况,暗中策动各种阴谋,将反华作为政局稳定的必要手段。
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在文章《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遇劫持事件的反思(8月25日)》中有深入阐述。
8、中国对美国态度的无原则让步。
再来看看中国对美国的态度。
美国数不清地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倾销、垄断与政府补贴、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人权等方面提起调查、诉讼甚至“制裁”,虽然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在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等貌似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都得到了支持。
还有一点很微妙的变化,就是在军事上。
虽然朝鲜半岛局势中折射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详见本人文章《从朝韩危机看中美矛盾(11月30日)》)虽然中国一再明确表示,希望重返“六方会谈”,以和平与外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假如美国执意动武,中国也大体不会如60年前那样,保持与朝鲜特殊的伙伴关系的。下面这个举措就可见一斑:
在胡锦涛预计于明年1月访美之前,中美今年初延宕依旧的军事交流在年底开始提速,显然未受到朝鲜半岛局势和美国航母进入黄海军演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12月9日率团离京,赴美国参加第11次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同一天,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在东京确认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下月将访华。
每次都是由于美国对台军售而双方剑拔弩张,用外交打一些口水仗,中断军事交流,然后是美国人表示遗憾,并主动向中国示好,拉中国重新交流,而中国在此情况下,也往往“宽宏大度、尽释前嫌”。
这一次是因2010年初的美国对台军售,中国军方暂停了对美军事关系,并婉拒了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访华要求。此后,围绕中国南海以及黄海问题,中美两军也爆发了口水战。直至2010年10月,两国防长完成会面,使得两军步入了重启关系的进程。
美国就是如此一次次地挑逗中国人的敏感神经,然后又操纵与中国之间关系的主办权的。让中国民众感觉遗憾的是:居然我们的政府总是表现得如此大度,并在每次都配合美国的精彩演出。
由是观之,我们不能不强化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中国忌惮于跟美国之间的矛盾升级,而难以将中日关系等闲视之,则从另一个角度纵容了日本的军事挑衅。
贾春宝
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刊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