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不断深层演化和推进,我省形成了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标志着湖北经济发展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转变,实现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
“一带两圈”新的发展态势,必然对地处我省西部的宜都提出新要求。作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与增长亮点,新的历史时期将赋予了宜都什么样的良好机遇,能使其融入新一轮的发展大潮?它又通过什么措施来牢牢把握这些机遇?未来的宜都将又是怎样的一幅全新图景?从经济的示范效应角度看,宜都的经验作为和规划远景,对我省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性样本意义。
机遇与前景怎么样?
“一带两圈”经济发展战略的启动和加速,给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宜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同时又赋予宜都面临赶超先行者、实现自我超越的新机遇。这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挑战与机遇并存。
大自然的灵犀赐予了宜都太多的宠爱。从比较优势看,宜都拥有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能源和产业优势,为其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利好因素。
从初始自然资源来看,宜都矿产资源贮藏丰富。煤炭、水泥石灰岩、重晶石、石英砂等矿产种类繁多且品位高、易开采,非常适合化工工业的发展。
从地理区位看,宜都区位优势明显,是湖北经济承东启西的最佳承接口岸。它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随着经济由东至西梯度发展,宜都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得以彰显。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和即将贯通的枝万铁路及两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陆地、水上立体运输网络,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运输服务,有利于发展大进大出的工业项目。
从能源优势看,宜都地处三峡、葛洲坝和清江水电梯级开发的中心地带,电力成本相对较低、供电质量稳定可靠,对于发展那些高耗能、无污染的大型工业项目,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产业优势看,宜都绿色产业优势明显。茶、柑橘、水产、畜牧等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这为绿色产业深加工、创造精品农业和品牌农业提供了先机。
从旅游资源看,长江清江的交汇及巴楚交融灿烂的人文历史造就了宜都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的发展空间。
在历史上,宜都乡镇工业基础比较深厚,并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不俗。前期积累下的经济实力和创新精神让宜都有魄力有勇气去迎接挑战、紧握良机。宜都充分运用这些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诱致资本、人力资源和企业家等生产要素聚集结合,为面向开拓我国中西部市场的企业提供了发展基地,也为宜都楔入全国乃至全球生产链、供应链提供了机遇条件。
发力点在哪里?
要充分利用这些生产要素优势条件、打造宜都宜商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宜都可持续发展,宜都经济发展方式跳出了传统的粗放模式,走新型工业化与自然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发展道路意味着经济发展内涵的深刻转变,也就是说,资源利用方式必须从传统粗放化向现代精细化转变,使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显著提高。具体到产业和企业,就是围绕资源利用精细化、高效化,寻求资源在产业链、企业内价值链每一个环节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大力发展低污染的绿色品牌精品农业、生态人文旅游和现代物流服务。
从产业链角度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友好协调发展要求产业价值链延伸、产业层次升级、产业结构合理,使资源和生产出的负外部性剩余物得以循环利用。上游企业无法消化的废弃物,并不意味着没有再造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市场前景。上游剩余废弃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宜都发展产业集群的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化工、建材等多条主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优化宜都工业结构,不仅实现了单位资源综合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价值的循环创造和循环累加。
从企业内价值链角度看,原材料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需要完善的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实现资源在企业内价值增加的每个环节上得以充分利用,注重细节,进行精细化生产。长期看来,这些内循环不仅能降低公司自身的生产成本,而且能达到环保标准以充分降低生产的负外部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农业发展来看,精细农业、品牌农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消费商品实现农产品的专用化、高质化,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实现生产、销售整个过程、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突出本土特色,让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扎下根,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用载体。
从生态人文旅游发展看,这将是宜都今后经济增长的又一支柱性产业。为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机遇,宜都围绕“宜”字做足文章,把人文自然资源充分融入到“三国文化游”、“三峡风光游”、“清江生态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之中,使宜都成为三峡地区高端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互配套的旅游体系,会显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现代物流服务来看,宜都港区现已形成由红花套、孙家河、楼子河、枝城、石鼓、洋溪等6个相对独立的作业区,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纵深辐射,必将成为鄂西南地区的主要门户、农产品与商品货物的集散中心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该怎样选择发展路径?
对于湖北来说,“一带两圈”战略的本质就是以长江为纽带,通过城乡市场一体、基础设施一体、产业一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同时处在长江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宜都来说,就是要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发力点,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宜都的发展进程就是我省西部内陆地区传统农业区域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的缩影。
在摸清资源禀赋结构、产业优势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宜都的新型工业化选择了“双轨并进”的发展路径:一是“嵌入式”,通过外来工业项目的布局,加速当地的新型工业化;二是“内生式”,立足于本地区企业,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嵌入式”道路有一个切合度,要求项目需求条件与宜都本地的要素结构相契合。为此,宜都分析资源与产业优势和外来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开展化工、能源、医药、电子、建材、物流与农产品深加工等对口招商,保证项目的适应性,实现企业营利性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同;若干关联度高、联动性强的相关项目集中形成产业积聚园,相互衔接、共同支撑,形成了“化工园”、“医药园”、“建材园”、“物流园”与“农产品加工园”等产业群落,既降低了行政服务成本与基本设施配套成本,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而“自发式”道路就要求本地企业发挥积极能动性作用,立足于宜都要素禀赋结构,选择适合发展条件的工业化道路。依靠农产品流通业、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业的自觉发展,宜都把工业化与农村紧密连接,通过市场渗透到每个村、每一户,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社会形态,凸显了农业也有极强的发展后劲。
本土企业和外来资本的的共同成长,内外结合,使本地经济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连接,拓展了宜都经济后续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区域内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加速县域经济的整体进化,使工业化的成果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分享。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交通优势、外地产业转移与企业整体战略布局、本地企业的茁壮成长,“双轨并进”的发展路径必将使宜都成为产业转移、贸易转移、产品深加工的重要承接地。这种趋势已经得以显现,宜都沿江经济带的布局,已经演化为繁盛的经济走廊,使宜都加快融入“一带两圈”的发展格局。
“一带两圈”:宜都发展新机遇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