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挥民调作用 树立良好统计形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社情民意调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期。
    回眸十一五,全国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6月国家统计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会议,马建堂局长在会议讲话中将统计系统民调机构定位为统计战线进行社情民意调查的轻骑兵,将统计系统民调机构的职责定位为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服务,为人民群众反映自身诉求服务。到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统计局设立了社情民意调查机构,有26个省(区、市)开通了12340全国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热线,省级民调机构的电访线路已近1800条,社情民意调查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从全国来看,社情民意调查项目不断增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党政部门委托调查为主、自主调查为辅,以群众安全感、干部评议、部门行风评议和思想动态等专项调查为主干、以地方特色调查为支撑,全国性调查和区域性调查相辅相成的日益完善的社情民意调查业务体系框架。
    就江苏而言,十一五时期,也是江苏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从机构、人员、设备、技术、管理、运作、协作、文化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为迎接十二五时期更加繁重的民调任务积累丰富经验的时期。自2006年成立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以来,我省的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特别是电话调查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自主调查和委托调查齐头并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等重要电视媒体均到民调中心进行过采访报道,《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信息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重要纸质媒体、广播媒体也对我们开展过的一些民意调查作过报道。省民调中心已拥有电访线路近60条,开通了12340全国热线,每年开展的调查项目近40个,完成总样本在5万个以上,2010年更接近9万个。其中,县级小康认可度调查、科学发展满意度调查均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成为每年重要的常规调查项目。高端合作也在不断增多。与省民调中心进行过民意调查合作的省级机关已达7个,其中包括省药监局、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计生委、省环保厅、省政法委、省教育厅。其中,省政府办公厅每年都要安排一次民生实事完成情况满意度调查,并由省政府秘书长签字解决调查经费;省环保厅每年都要安排一次环保满意度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小康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环保指数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将生态市创建满意度调查委托省民调中心开展;省政法委从今年起面向106个县市区及5个开发区,开展群众安全感电话调查,考核权重是面访的2倍,无论从调查广度还是重要性方面而言,都具有江苏民调的里程碑意义;省教育厅从今年起将教育基本现代化满意度调查委托省民调中心开展,也将调查结果作为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验收的环节之一。省局出台了《江苏省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热线12340管理规定》,并批准常州、徐州市统计局开通使用12340调查热线。我们始终坚持信誉高于一切的原则,恪守实事求是的统计职业道德,尊重调查结果,从来没有人为修改过任何一个调查数据。这既是我们最值得骄傲和珍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
    之所以说“十二五”时期,社情民意调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不仅是因为“十一五”时期全国、全省的民调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势头,而且是因为“十二五”规划为民调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民调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新的舞台。
    首先,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前提是了解百姓究竟有哪些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如何,必须倾听百姓的评价;而小康社会是否全面建成,也不能用统计指标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
    其次,“四个更加注重”要求民调工作必须及时跟进。“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更加顺应百姓的新期待,满足百姓的新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就是要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而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这些要求,需要借助民意的获取来细化工作目标、明确阶段任务、检验执行效果。
    第三,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用民意调查结果来说明。“十二五”规划建议多处涉及幸福、满意这样的主观评价。比如,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就明确提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规划就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提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关于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规划还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回答诸如“农民生活幸福吗?”“人民对教育满意吗?”“群众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畅通和规范吗?”“干部的实绩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吗?”这些问题,民意调查都是最有效也最有说服力的武器。
    第四,江苏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民意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主题,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方面作出了更多的庄重承诺。比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出了“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关于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人民群众实现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幸福感普遍提升”;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些要求,契合江苏实际,具有江苏特色,间接地体现了“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同时也为民意调查工作的深入持久健康开展提供了依据。
    展望十二五,在看到江苏民调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的民意调查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尽管不能在一朝一夕圆满解决,但我们仍然有信心立足十一五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十二五续写江苏民意调查的辉煌。(注:本文是笔者在省统计局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发言,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