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信力建先生喜欢爬山、周游世界,结交天下文人墨客。当过红卫兵、上山下乡、参军、考上大学成为78级的一员、工厂秘书、政府官员、银行职员……30多种职业后,在机缘巧合下,他选定了民办教育。至2010年,他所创办的信孚教育集团已拥有幼儿园20所,中小学7所,老人院1所,儿童福利院1所,学生上万名,教职员工上千名。每每谈起创业成功的渊源,信力建先生一直认为是善心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成就大业源于小小善缘
这是一个善善相报源远流长的故事。
1989年的一天,信力建先生忽然接到曾就读的培训学校老板一封打印的来信,信中说他家中失火,被烧了个精光,请求同学们每人捐助5元钱或以上。读完信,信力建先生没多想,就捐出了100元,并善良地安慰康老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挺过去,就是一片艳阳天。他想,别人有难,就理应解囊相助。而且一个本来已经发达了的人,一个过得好好的人,突然间飞来横祸,竟要向人求捐5元钱,其心中承受的压力就较常人更大。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爱心,多些互助。
而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善心,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位老板给他的所有学员,都发出去了一封这样的信,但是收到像信力建先生那样回应的并不多。这位老板对信力建的捐助和慰问很感动,立刻打电话给信力建先生表示感谢并问他想不想做生意,他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就这样在这位老板的扶持下信力建先生开始走上创业之路,从办出国英语培训班开始,信力建先生一步一个脚印,创办信孚教育集团,迄今已经21年。
“不要怕吃亏。不要认为捐款是冤大头。佛教说,吃亏是福。当然,我并不认为给这位老板捐款是吃亏。即使是吃亏,这种‘吃亏’其实是积善积德,我还是会去干。”信力建先生如是说。
慈善达则兼济天下
在这20多年的历程中,信孚在帮助弱势群体与实现教育服务大众的宗旨指引下,为社会做了许多工作,1997年开始信孚与街道共同开办了信孚儿童福利院和老人院,成为广州市首家社会力量兴办的儿童福利院。福利院的孩子们主要由政府提供生活费的补助,场地、人员工资、孩子康复和教学、益智等活动经费由信孚来承担,而福利院与老人院的全面管理权与财务收入开支均由信孚来负责。自1997年起,从刚开始的60个孩子,如今已发展到了1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95%是被遗弃的残障儿童,从1岁至15岁左右。
而其中在慈爱院里的40多个孤儿,他们正在信孚祥景小学、信孚黄石小学和信孚黄石中学免费接受教育,直至他们长大成人。信孚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而这40多个孤儿对信力建先生长的称呼就是“信爸爸”。藏族孤儿多吉2001年从遥远的西藏来到广州,全部免费入读黄石中学,信先生把她当作亲女儿一样。如今,多吉已回到西藏并考上了师范学校。今年中考,参加考试的福利生更考出了700多分的好成绩。
目前这所慈爱院成为一所面向社会的,既有公益慈善性质又能服务公众的特殊学校。很多志愿者与企业单位的朋友纷纷到这里参与帮助孩子进行康复学习的活动计划。每逢周六、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会与信孚员工们一起专门根据孩子自身的残疾状况进行锻炼与调节,而志愿者们也与信孚员工一起进行各种教学活动与益智游戏。“不要因为他们的残疾而丢弃他们对健康的渴望,看着孩子们的天真的笑,我们会更投入。”信力建先生这样看待自己所办的慈爱院。
2001年,由白云区政府和信孚教育集团成立的“白云信孚助学计划”在白云区正式启动。信孚利用自身办学积累的实力,每年拨出10万元专款用于资助130名贫困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迄今共扶助691个失学儿童读完初中。
2005年暑假,信孚还组织了为期一个月零十天的“爱心扶孤”活动,向社会公开征募家庭,在假期当中寄养,本意是让孩子们回归社会,让他们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这个假期,在信力建的策划与学校的精心安排下,在信孚生活、读书的21名孤儿们,犹如不经意进入仙境的爱丽丝,每一步都发现惊喜,每一步都找到温暖和快乐。几百通热情的电话,不同地方,不同口音,不同表达。最普通的人家、最普通的市民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的传统美德做了最真实的发挥。在信孚黄石小学就读的林晓敏在日记中写道:在这个暑假我学到的不只是家务活,还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阿姨的家虽然不大但却能给我温暖,阿姨做的菜不是大鱼大肉但却能给我一顿好餐。这里是我的乐园,是我的校园,也是我的家园。
不仅如此,信力建先生还常年资助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论坛和研讨,资助国内专家们搞科研,如著名的“武夷论道”、“第一届儒教会议”、“民办教育立法研讨会”、“关心弱势群体研讨会”等等,大力支持社会各项课题研究数十项;发起并资助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开展“田野基金调查”,进行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国家级课题。今年5月,信力建先生以下属慈爱院名义建立信孚慈爱基金会,每年定额划拨五十万元资金,对各项公益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资助及专人管理。同时,信孚研究院也在慈爱基金的支持下成立并开始运作,聘请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为研究院院长,进行民间学术组织的试水实验,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非财富的“普世”价值
当记者问起信力建先生从事慈善事业的动机时,他说:从事慈善对我来说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及对民族振兴的期望促使我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而到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家的游历,让我对文明产生浓厚的向往。对生命与自然的解读,文明背后的平等与互爱,塑造着我的生命观。于是,这些生命的体悟会时刻驱使我关爱弱者。“仁爱之心”为人心所向,人修身立命的根本在于创造生命价值。在灵与物的世界之中,人所追求与向往的目标,不仅是财富与成功,还有从内心深处所生发出真正的喜悦与感激。当我投身于教育之日,我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的体悟,已经回归到了对生命本源的追求。善道能让人宁静而致远,人之对生命的感怀,最终将回归于追求善的本能之中,求善与行善才是生命本源的体现。让世界更美好,无非在于善待天下生灵。
信力建先生将目前的教育模式分为三种模式“国家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企业模式”,而他将“信孚”定义为“社会企业”。他一开始就将生源群体定位在“外来民工”等流动人口子女上。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服务是新居住地的公立学校无法承担的,因此要由民办学校“低收费”承担。“所有的商品供给,某种角度看都是慈善行为。孩子需要教育,我们供给教育,那也是慈善事业。企业家所谓的成功,就是通过服务他人,获得利润。我们除了赚钱外,经我们提供服务的人,因此而增加了他们的人生价值,那就是我们跟别的企业不同的地方。” 信力建说道。
信力建先生认为,慈善应该是长期性的,除了物质的捐助,其实做慈善的方式可以更多。现在的慈善是被误读了,不是灾难来临才做慈善,而是应该从身边慈善做起。不是需要你捐多少钱,其实你能够挤出点时间去关心孤残儿童、老人的生活,即使仅仅和他们对话聊天,这就是一种慈善行为。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度人自度,从善是一种本能,是为了让社会更好。
信力建先生坚信,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这是一个民族进化程度的标志。这决非少数精英的行为可以替代。
(文章原载于中国教育在线)